美文网首页
略懂重庆10 - 磁器口古镇

略懂重庆10 - 磁器口古镇

作者: 强哥哥呵呵 | 来源:发表于2023-03-25 21:06 被阅读0次
重庆 磁器口 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位于重庆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有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

磁器口初名白岩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至明代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清末民国时期达极盛,古人诗赞其繁华,“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有“小重庆”之美喻。 

明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被朱棣篡位,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当他流落到巴渝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世人知情后,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

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因为水运方便,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城里的一些大商贩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输出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和特产烟丝等为大宗。

民国七年(1918年),本地瓷器商绅集资在镇中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远销蜀外。后来随着工艺进步,瓷器品种增多,名气也扩大了起来。龙隐镇里,瓷器业最发达时有70多家。

据统计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船均载重10吨)货船进出码头,有商号、货栈和各种作坊达1670多家,摊贩760多户。码头河坝中搭建起临时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各有一地,各为其市。这些商人渐渐为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缘由是这样更贴切、顺口。后来,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

黄桷坪牌坊

黄桷坪牌坊位于磁器口南街6号,是磁器口古镇的正大门,起着标识的作用。牌坊两边写有一副对联“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是本土文人朱墨的手迹。

宝轮寺

宝轮寺,据《巴县志》记载其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整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斗拱木架结构,是重庆市最负盛名的佛教名刹之一。现存宝轮寺大殿、观音塔、宝轮寺公馆等建筑。大殿前檐下的牌匾写着“大雄宝殿”,是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赵朴初题写。传说明建文帝朱允炆被朱棣逼迫退位后辗转流落到磁器口避难,曾在此挂单隐居,遂又称龙隐寺,磁器口也因此被称为龙隐镇。在清康熙年间,宝轮寺曾进行大修,使其规模远远超过明代。民国时,除大殿外,仅剩的殿宇和禅房遭日本飞机炸毁。“文化大革命”时期,残存的一些佛像和碑匾被损坏殆尽,尽皆失落。虽历经多次劫难,但大殿建筑和主佛释迦牟尼佛像得以保存。

翰林院

翰林院位于磁器口黄桷坪一巷12号附3号,是重庆主城区仅存的古代私塾之一,原为“鲤石学舍”。清末有孙氏一家在此办学授课,其后人在此读书,考中3个举人;另有黄钟音、段大章等人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这里流传“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的说法,当地百姓便把该学舍称作“翰林院”。房屋尚存中院,内庭有小拜月台,是当年主人举行家庭祭祀的地方。现为磁器口特色民居茶馆。

钟家院

钟家院位于磁器口黄桷坪一巷17号附1号,占地面积738.4平方米(含院坝),是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钟家院建成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主人是在磁器口长大的钟云亭先生。整个院子有北方四合院韵味,又有南方民居精致典雅的特色。院内展示有明清古床、花好月圆桌等古代文物,是清代民居的重要展示场所。

(参考资料:《老重庆记忆》、《重庆市志》、《百度百科》)

磁器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略懂重庆10 - 磁器口古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bn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