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人类在不同国度再一次重新认识自由、平等、正义、尊严和幸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均贫富”,是中国先哲和农民千古相传的追求。中国当代开展的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减贫事业中最为波澜壮阔的行动。王宏甲老师这本书写于中国脱贫攻坚事业即将宣告全面胜利之际,以贵州毕节为锚点展开以中国人的脱贫决心、组织起来的脱贫方式和青年担当的脱贫力量等方面的脱贫精神展开叙述,描绘了一幅感天动地的脱贫画卷。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上,乡村振兴是重点和难点,而画好这幅蓝图则是中华大地上最漂亮最精彩的当代传奇。
从减贫结果看,中国是世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贵州是减贫人口最多的省份,毕节是减贫人口最多的地区。这逐层聚焦的脱贫点无不说明毕节脱贫难度之大。毕节人民脱贫的决心来自贫困带来的艰苦。事实上,艰苦一直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们可能在富贵中堕落而死,却可能在贫困中奋起而生。这里的黄昏和早晨、山川与沟壑、坦荡与叹息、篝火与民歌都在诉说这里心灰意冷的贫困……党支书文朝荣组织群众再造家乡,下决心改变贫困,公与私、党和人民、个人行为与集体力量在村庄显示出了不同的价值。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扶贫事业也坚持着中国共产党为该变穷人命运而奋斗的决心和理想,为此后几十年来坚持缩小贫富差距艰辛跋涉的大事业。
组织起来的合作社是扶贫中经常见到的一种形式。自从指南针、航海技术使炮舰和贸易能达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组织起来创造出了集体力量战胜了诸多大型猛兽。组织起来是人类创造的比一切工具都更伟大的创造,人类创造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将人类同其他野生动物区别开来,创造了人类自己。大量外出打工农民因为单干走不出贫困才走向打工。乡村里那些深陷贫困的农民谁去组织?比贫困更残酷的是惊人的贫富差距,如何不能丧失新中国给予每个劳动者的主人地位、不能丧失共同富裕的追求、不能丧失大多数人的利益?新时代农村出现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回答了这些疑问,也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壮行。真正的贫困是旧有生产方式的束缚,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生产力,被束缚在各顾各的土地上。在尚难把一个村的农民组织起来的情况下,毕节各个村庄选择将十户农民组织在一个共同体里,不是强强联合排斥弱,而是在一个共同体里“强带弱,富带贫”,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几十年来各顾各,乡村百种杂事都因谁都不管而一面是乱象纷呈,一面是萧索死寂。十户一体,报团发展。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村不漏组,组不漏户,互补漏人,人不漏项。

毕节的市委书记周建琨是带领毕节脱贫的重要角色,他在当地有一套著名的“三心说”——摸着良心,出于公心,不忘初心。书中说这三心是用三把尺子衡量自己的心,最逼视自己的是“摸着良心”,有一天当离开这个岗位时能否问心无愧?书中到处可以见到周建琨的名字,坚持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将群众组织起来、创办红旗飘扬的讲习所,这些在毕节独创的工作方式都源自周建琨。许许多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见过了城市的繁华,再次接触贫困家乡会发现回乡的路比考大学出去更难!读书是为了逃离家乡?不应该是!毕节每个深度贫困村发生的一步步变化都离不开村寨的孩子读书后返回家乡,更因为归乡的孩子及时相应市委号召走组织起来共同致富的道路。书中最后还写了毕节七十年前的青年开凿绝壁天渠的光辉事迹。当年修建的人员有许多在修建的过程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如今尚在世的人寥寥无几。毕节的数十条天渠,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半山拦截天降甘霖,引来灌溉土地、滋养人畜,这是中国分散起来的农民一经组织起来就有的奇迹,建设者们住洞穴、凿悬崖、打隧道,牺牲11人,不畏险峻艰难。这种光辉往事却藏在深山无人知。当年的建设者大部分离世,健在者却说不要人知,一生留下水库留下渠,不白过!毕节天渠的建设者今天都80多岁了,讲起当年工地上的战斗诗篇脱口而出。你会蓦然看到,那其实是个有诗有远方的年代。你不能不信,那里不是只有一两个英雄,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在那个集体主义时代,他们收获的不只是菲薄的工分,同他们的青春岁月一同成长的,有他们一生都能挺直腰杆去走路的精神。每一道流淌至今的天渠,都有这样的守护者,他们多是共产党员,他们多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利益让给别人”,这与古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道悠久的精神长城,与争富逐利是不同的。他们的眼睛不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是只关心自己能挣多少钱,他们的眼界能从自己家中看出去,遥想村里能挣上水稻,学校和家里能用上自来水。他们在劳动中有歌声,心里有诗篇。他们不是等着有钱人办公司、办农场,他们才去打工就业,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价值,去创业,他们的青年故事放在今天似乎并不过时。他们说自己的光辉青春、名字不要谁知道,山河知道,庄稼知道,足矣!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毛主席对中国农民的讴歌,也是走向乡村振兴最浩大的力量。站在贵州威宁广袤的土地上,那地貌,那大起大落的山地高差,会感受到毛泽东形容的“乌蒙磅礴”是很形象的,或者体会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改变这片土地的贫困着实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