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去参加了香帅老师今年的线下大课,这一次的主题是城市。香帅老师为这次课起了一句特别诗意的宣传语叫“择一人红尘终老,择一城奔向未来”,将择城和个人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城市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即使是用脚趾头思考,你也知道城市当然重要啊!尤其是大城市,城市越大意味着基础设施越好,生活越便利,包容性越强,发展机会越多,更别说你拿着城里户口意味着你可以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政策,能接触更多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而且从投资的角度说,越是大城市的中心地段房价的增值空间越大。所以我们会认为一线比二线城市好,二线比三线城市好,三线比四五线好。
可为什么越是大城市就越好呢?我们肉眼可见的这些城市间的差异其背后有什么理论逻辑支持吗?说到就业和房产投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么多城市之间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
这些我们关心的问题也是老师在线下大课中为我们逐一解读的问题。今日这篇文章我并不想复述老师做出的结论,而是想来聊聊老师对于城市的分析逻辑,只有掌握了这种底层的思维框架,才能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各种变化中看清本质。
一、什么是城市
国际上对城市的定义是以人口密度划分的,如果一个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超过2000人,那么这片区域就可以称为城市了。因为人口聚集而产生城市这是其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口聚集的地方经济发展越快。因为聚集使得分工成为可能,而分工会提升生产效率,于是经济得以发展。人口聚集的越多,分工就越能够细化,分工越细化,意味着在细化行业上的技术创新就越容易产生。而人口聚集的越多,也同样意味着行业对应的市场越大,市场越大意味着行业上的技术创新越有能够落地应用的可能,而技术创新会带来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增长史其实也是城市发展史,这是其二。
人群的有效分工,其前提是所有人都认同同一种制度规范,遵循同一套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进行管理,并配套相应的惩罚机制。用法律、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和教育,这就是文明的形成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网络化的过程。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网络生态,这是其三。
城市不单单是有人的地方,必须还需要有便利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如公路交通、通讯、医院、学校、银行、互联网络等才能让散落在各处的人形成有效的链接,人们只有相互产生链接才能进一步地聚集并形成新的分工。城市是一直处于演化和发展中的,这是其四。
二、城市具有哪些特征
香帅老师说:
城市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中的有机复杂生态,服从于网络的演化法则。
所谓复杂网络结构是指:
- 数量要庞大,且个体的异质性要高。比如上海要打造国际大都市,吸引形形色色不同类型的人,这就是在创造异质性。
- 通过网络结构链接,链接非常重要,不然只是数量上的堆积,不会产生质变。
- 动态扩张演进,不是固定成型的,始终处于动态演进中。
这种复杂网络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涌现,二是自适应。所谓“涌现”,我们可以理解成“1+1<>2”。如果用生物体打比方的话,就好比人体器官是由微小细胞组成的,而每一个微小细胞都同其组成的器官本身有巨大差异,器官并非单纯的细胞数量堆积。所谓“自组织”则是说网络中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链接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这种个体链接上的细微变化会使得整体的演化产生多种可能,无法被事先预料。这就好比金融市场上细微个人,无非就是买和卖两种行为,可多人的买卖操作相互叠加却使得金融市场无法被预测。
复杂网络的终态是幂率分布,即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只拥有少数链接,而小部分节点拥有大量链接,这些拥有大量链接的小部分节点也被称为枢纽节点。在单一城市中,不同人之间也是一样,少数人掌握大部分的资源,而多数人只拥有少部分资源。扩展到一个国家的城市间,大部分城市的人口聚集量少且经济效益小,而小部分城市则是大量人口聚集且经济效益高,这些小部分城市便是我们说的一线城市,其中又有部分城市是枢纽城市。
三、枢纽城市的约束条件
究竟什么样的城市会成为枢纽城市?香帅老师在世界地图上标出了全球GDP排名前30的城市,它们的共同之处有三:
- 大部分城市都在沿海位置
- 大部分城市都分布在北纬20-50度之间。
- 大部分城市的海拔和气候都适宜人们居住。
城市要成为“枢纽”是被地理环境所约束的。
回头看中国,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呈多样性,这种地理自然因素限制就决定了中国的复杂性,意味着中国的城市,绝不是同一个“城”的概念。地理特征限定了一片区域的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程度以及文化制度。“因地制宜”的发展不是嘴上说说而是非常有必要。不动头脑的“拿来主义”是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
比如中国的南北差异,老师在课上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差异的例子,说到美甲行业。河狸家的美甲技师在南方和北方做美甲,越接近东北美甲的花式越炫,最好要贴钻,而且钻的个头越大越好。而越往南方就越低调,等到大湾区时流行的美甲就变成了非常简单的单色指甲。一个美甲行业从北向南就需要因地制宜开发产品,根本就没法“一招走遍天下”。
四、未来城市的发展潜力判断工具
如果说中国这片大地上城市差异如此之大,枢纽城市又屈指可数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么我们个人来说又该如何选择城市来生活、就业、投资?难道除了北上广深外就没有合适的了么?难道二、三线城市就没有投资价值了么?
这里给出三个城市发展潜力判断工具:
1、地理工具
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胡焕庸线”(15英寸等降雨线)直至今日也仍然有效。这条线的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财政自给率、专利创新产出上都远超这条线的西部地区。
2、流动人口工具
人口流出城市的发展潜力是远不及人口流入城市的。我国由于政策和技术原因各城市的人口数据经常会出现“打架”的情况,比如一个城市的统计局人口数据同流动人口和出租管理委员会的人口数据差异非常大,或者可以找找移动大数据中心测算的人口数据。如果移动大数据中心测算的人口数据远大于统计局的人口数据,那么这个城市就算是人口流入城市。更简单的判断是各省市省会城市的发展潜力一般会比该省其他城市要好。从人口流动来说,并非所有人都喜欢“远走他乡”,很多人是在小范围内流动。
3、现金流工具
香帅老师说中国城市化1.0已近完成,目前已进入2.0发展阶段。所谓城市化1.0是指政府投钱进行基建开发,投入的钱越多,基础建设做的越多城市发展就越快。可这种资本型的增长是很难持续下去的,从国际的城市发展数据来看,当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单纯靠投钱搞基建的方式是很难再拉动经济的,城市想要发展必须要找到运营型的增长模式,打个比方就是一家公司必须要有可以赚钱的商业模式而不是一直融资靠烧钱维持运转。对应到城市来说,比较容易获得的判断指标就是看这个城市的税收多少。税收能够维持城市运转的就好一些。
从这两年已反复听到的“点线面体”来说,个人的发展会受到所处环境的条件约束,而所处环境又受到时代发展趋势的限制。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你人生的海拔高度,择一城奔向未来,望我们能具备选择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