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9日-2018年2月4日,第68周阅读笔记)
一 关于影响
1905年,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
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
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
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
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
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
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上面这段话出自《明朝那些事》,这是一本让我即使坐在高三会考桌前前仍然在读的一本书,这段话像复读机一样一直在回忆中不断重复回响。
1917年,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
车中闷坐无聊,“深思看阳明格言”,
突有所悟,全身一震,
遂将“志清”之名改为“中正”。
“中正”出自王阳明心学之“大中至正”。
蒋中正之字号,正是“介石”。
日本之崛起竟与阳明心学息息相关。
日本能迅速窜升与欧美列强分庭抗礼,
一切都得归功于明治维新。
而明治维新最重要的推手,
就是王阳明的阳明心学。
章太炎曾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梁启超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阳明心学对日本影响甚深
而更让蒋介石意想不到的是,
阳明心学后来竟成为战后日本崛起之重器。
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
三菱集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
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实业巨擘涩泽荣一,
早稻田大学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
…………
数之不尽的日本政治家、企业家,都将王阳明及阳明心学奉若神明。
被中国人遗忘的王阳明,被日本拾起,成为其崛起之引擎。
如果不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的极力推崇,不会种下对王阳明的心学的崇敬之情,如果不是阅读《传习录》,不会知道原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那么多的人。中国的优秀文化这么有战斗力,中国企业家一直在奋起直追的“稻盛哲学”居然来自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一是清朝曾国藩,而王守仁最提倡的知行合一思想如能被我辈向日本一样发扬光大,中华之崛起则指日可待!
二 关于心学
阳明心学之理论体系——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
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
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
即所谓的“致良知”。
“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
“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
“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三者形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三 关于低调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间的人和物一样,大部分都是以收敛为主——专注于体察和发掘内心的天性本源,也就是需要低调。而这样的思想在《道德经》中同样存在:“持而盈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传习录》教会我要低调。
四 关于知行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最高深的道理其实就蕴含在司空见惯的平常小事之中,就如同我们现在很多社会问题的症结,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大学教育,而是幼儿园教育,将那些最基础的德行用于实际,我们这个社会就会风清弊绝。 《传习录》教会我要知行合一。
五 关于选择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潭水,不老为数尺有源之井水”,这是一个关于眼前利益和长远规划的抉择,这是一个关于宽度还是深度的对比,更是一个关于安逸和奋斗的选择。作为律师,在专业上何尝不是潭水和井水的不断斗争和选择?
《传习录》教会我要向未来而生。
六 关于自律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齐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果努力追求的事情没有困难,那么其到来的果实必没有那么甘甜,《士兵突击》中有句话,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在这种上下而求索的状态中,不用自律的态度放弃外界的诱惑,如何能在有限时间内寻找那些“致良知”?
《传习录》教会我要自律。
还有关于朋友、关于错误、关于沉淀、关于责任、关于极致……一代圣哲的《传习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践行的真知。
2月4 日晚11点于偏关县酒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