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双行道》(十八)

《双行道》(十八)

作者: 逆行的水星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08:06 被阅读0次

171.诗人为何要写诗?不为他人,也不为自己,而是为精神的自由创造出一处存在空间。

172.实物化的名词很难找出其反义词,比如恒星的反义词是?但去实物化的名词却很容易找到,比如存在与虚无。

173.于诗歌而言,词语即现象,词语的出现意味着正在对抗本体,否定性也得以存在。此时,该词语表达的是不在场之物,达到了去实物化的目的。

174.诗歌,就是把现实摧毁,而多义与虚无是实现摧毁的可靠手段。马拉美认为,诗歌必然逃避读者。诗歌因此得以晦涩。

175.对于文艺学,“否定”这个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在我眼里,用否定尤其是审美否定对一部文学作品展开分析,恰恰是对其存在价值的褒赞。因为它可能达到了千人千面或一室千灯的不朽。

176.艺术创作,首先是发现,其次才是灵感。这也是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诗学》的主导思想。

177.一个艺术品所唤起的人性感受被该作品的美学质量所排除。也可狭义地认为,作品引发的人性感受也是作品的目的之一,所以它不在美的范畴。

178.瓦莱里与马拉美诗歌理论的相同之处:内容被摆在了次要地位,语言必须先行。碎片会产生不确定性,而虚无即是美。

179.《草叶集》最大的对手是《恶之花》。

180.胡戈.弗里德里希的一种观点是:马拉美的晦暗诗歌出自存在于一切实物的原初根基处的晦暗,这种晦暗仅仅“在写作的深夜中被稍稍照亮"。但这也即是说,晦暗不是诗歌的随意之为,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必然性。马拉美的一首诗的意义展述也许,或者说,必须是可以照亮的。然而这样做的代价是,在诗歌中存活的多义指向受损。马拉美的解读者就在这介于理解和损坏的中间区域里活动。我的理解是:本体论与晦暗共存,正如它们的敌对者——现象和实物属于同一阵营。于是诗歌首先应当是含混模糊的,若它的意义被明确,自然也就否定了多义性。而那“损坏的中间区域”是什么呢?读者不能言说但能感受的东西。

相关文章

  • 《双行道》(十八)

    171.诗人为何要写诗?不为他人,也不为自己,而是为精神的自由创造出一处存在空间。 172.实物化的名词很难找出其...

  • 爱情、是条单行道7

    爱情、是条单行道7 第三篇《相爱》 十八任绯闻准男友 在孙欢欢住...

  • 双调胡十八

    魂梦牵 泪珠断 行显瘦 怨愁乱 想当年让旁人羡 倚窗 忆绵 易沦陷 却思念

  • 樱花行道 紫薇行道 红枫行道 月季行道 梅花行道 那些惊艳了时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道路彩化已越来越重要,不仅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形象,也彰显着当地的文化内涵。而行...

  • 行道

    跋涉山河 我知人间不值得 寡妇难守寒寂夜 痴儿难了过桥缘 一柱清香透苍穹 万道祥光照万千 安修秘法上上乘

  • 行道

    行道树,秋叶簌簌。 天涯何处,新词旧赋。 归路,归路。 流年辗转,几近荒途。 笔墨换锱铢。 同窗更商贾。 灯红酒绿...

  • 行道

    从江南到塞外, 从雪落到花开, 尝遍世间冷暖, 品尽人生百态。 亦步亦趋, 初心未改。 历尽苍生劫, 方明苍天意。...

  • 行道

    人生終歸是一個人的旅行, 大部分時間裡, 都埋首腳下的路, 不曾想抬眼望沿途的風景。 好不容易更上層樓, 臨到殊勝...

  • 行道

    中庸浑圆之道 在于不重不依 求恒,守心

  • 行道

    跟定心灵,无论风雨。 我自当行自当行。 展开是晴,走起势至。 若你真来是魑, 魑亦非所虑, 我意钟行道,来道即神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行道》(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iw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