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
一下不就过去了?”
“坚强一点就好了。”
“再坚持一下。”
“谁还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为什么别人可以你不行?”
……
图源网络
(沉默,不知该如何详细描述,省略一千字)
经验中,小学阶段就被父母带来咨询的孩子,往往是学习很好,但情绪敏感或行为有偏差的孩子,父母带来时会说:“TA什么都不用我操心,就是XXXXXXX,如果没这个问题,我们就轻松了。”
到了中学阶段来求助的,往往是曾经学习很好,突然成绩就下降了,情绪也不好了,身体也差了,父母带来时会说:“TA小时候什么都好,现在不知道怎么了,一升学什么问题都来了,是因为青春期吗?还是因为升学了压力大?”
到了高中阶段,基本就是剩下沉默了。
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会低声说:“他们只知道叫我努力、坚持、加油,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继续努力、继续坚持、继续加油,我做不到!”
我有时在想,说出“再坚持一下就好了”的那个人,真的知道如何坚持吗?
当我们无力地对对方说出“再坚持一下”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在表达的是什么吗?
记得曾经带一个孩子过一排小独木墩,孩子晃悠悠地站上去,说:“我不行。我怕。”
家长说:“你都没试,这个很简单的,你就走就可以了。”
小孩试探性地伸伸脚又缩回来:“我怕,它在抖。”
家长:“你就是胆子小!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
我打断了家长的继续刺激,跟孩子说:“那你要不要试试拉着我的手走走看,如果要掉了,你可以拉住我的手。”
小孩立马伸手:“那我可以的,你要拉好我。”
我伸出手,让孩子抓着我,但我只是像个保险绳一样,甚至有时会故意放松手臂,让孩子没办法从我这借力。
走完一轮后孩子很高兴,说:“我还想玩。”
这时我把游戏难度加大,跟孩子商量只在每隔三个木桩的地方伸出手,TA需要自己独自走过一到两个木桩,然后就可以抓到我的手,如果快要跌倒,我会主动去扶。
孩子刚开始有些犹豫,我说:“你刚刚其实就没怎么借我的力,是靠你自己过去的,有时候身体晃动了你都会伸手找到平衡,你已经有经验了。”
一次、两次、三次……随着次数的增加,孩子越来越有经验,最后不仅可以自己过木桩,还能单脚跳着过,每次结束的时候还会主动告诉我又多了什么经验,刚刚什么时候比较怕,最后又是怎么完成的。
家长看完我的示范,很无奈:“我哪有你这么空闲的时间可以这么陪着TA玩?而且又不是很难的事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
肆说:
生养孩子本就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无方”任何一点都可能为孩子的底色抹上了不可逆的一笔。
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是我们无计可施了,达到了自己的能力极限时,便开始采用其他的缘由来解释“我不是不会教,我是没时间、没必要如此教”,这就如同孩子说“不是我不行,而是这件事本身很难。”
当我们说着“你再试试”的时候,孩子体验到的是“无助”,因为TA从成人这没有得到任何的经验。
就拿过独木桩来说,在我们看来那么短、那么小,没有必要觉得有困难,但换算成大人的比例呢,当我们第一次过独木桥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挑战玻璃栈道的时候,是否也会天然地腿软、害怕、想后退?对孩子来说,那个小小的独木桩,便是TA第一次经历的独木桥,只有TA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安全的体验之后,当TA在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时,TA知道“我曾经接受过挑战,我成功了,我是安全的,我是有能力应对未知的。”
当我们说“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到”的时候,除了是在说孩子无法完成当前的活动,或许还有一层对自己的挫败——我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教不会你。
当我们对孩子说“你再坚持一下”的时候,除了在鼓励、支持TA之外,或许还有一层对自己的无力——除了说“再坚持一下”我也不知道还能如何提供帮助。
当键盘侠们指责抑郁的人“乐观一点不就好了”、“都是闲的,出去走走就好了”的时候,除了是尝试从自己的角度去提供声音之外,是否也在说着自己不愿面对的情况——我无法面对我的抑郁心境,所以我要尽力地回避它,而我没有成功的经验告诉你该如何面对。
或许当我们将“坚持一下”换成具体可以实施的步骤,对对方的意义更大;或许我们什么都不说,做好陪伴,告诉对方:“我无法体验你的不适,但是我愿意在这陪着你,和你一起想办法,等待未来的到来。”比我们执着地想要回应些什么,对对方更为重要。
觉察自己吧,我时常跟自己说,觉察自己的心念,当我对着他人言说的时候,我在说的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样做,如果那样做会如何……
很快,你就会和我一样,陷入思考的漩涡,或许会一夜好梦~
祝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