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柔蹄钝爪
农历七月十四那天,我稀里糊涂在逛书店。走到悬疑惊悚这一栏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应景。一眼扫过就锁定《尸语者》,这本很久之前就想看却一直没有机会捧起来看的书。心头一热,就买回去了。
现在看到十五章,我就已经很想写点东西了。不仅是因为这里有数不清的重口味案发现场,而且还由于这一个个案件背后的真实人性。一直以来我以为是怎样变态的人才能造就如此令人发指的现场,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善恶只是一念之间,而对于恶,似乎没有边界。
一步错,注定步步错。一旦中了魔鬼的圈套,走向毁灭在所难免。
1·情债钱债难相还
全书讲述一位法医从实习到真正成为独当一面的主检法医师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各种案件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案件,从一开始的震惊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不是因为没有情感了,而是经历得越多,才越明白只有紧握手中的解剖刀,一丝不苟地投入工作,才有可能还死者清白。
死者身上的线索,是最有力的证据。它身上的每一处伤痕,每一个脏器,每一种状态,甚至是衣着穿戴都有可能成为破案的有力线索。而法医,则是精通“尸语”的人,是最后一个可以让死者掏心掏肺痛诉心声的人。
沉睡之妻、水上浮骸、滴血屋顶、半掌血印……一个个听起名字来已经让人不寒而栗的案例,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情”字或者一个“钱”字可以概括的。一个人可以被钱财蒙蔽得忘乎所以,也可以为了病态的爱结束一个人的生命。
我记得有一个案件,那是发生在圣诞前夕的一起杀人焚尸案。死者是一名你年过六旬的老人以及两个五六岁的孩子。案发现场一片狼藉,屋内几乎被浓烟熏得漆黑,三具尸体都严重烧焦。从现场有被翻动过的痕迹几乎可以肯定,凶手是为了钱而杀人的。
在法医的缜密侦查下,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凶手是老人的亲侄子。他为了窃取老人的3万块钱动了杀机。
我不明白,为什么3万块钱足以驱使一个人六亲不认。金钱可以填补他内心的不安全感,而相比之下亲情显得有气无力,或者说亲情对于他来说,什么都不是。
一方面我觉得他对亲人哪怕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感到惊讶,为他如此轻视生命而感到讶异。另一方我也为他在杀完人后淡定处理尸体的心理感到震惊。我不知道凶手是在怎样的心理状态之下完成这场谋杀的,但我知道他在那一刻,比常人不知道多了几倍的冷漠。而这些暴涨的冷漠,到底源自何处呢?
2·太爱才太狠
还有一个案件,写的是一个大眼睛的男孩。这个可爱的小男孩一直牵动着作者的心。上天不眷顾他,他患上了脑癌。几次治疗,虽然中途有过好转的迹象,可惜最后还是走向了恶化。
他是作者在医院实习时的病人,所以作者对他有较深的感情。再次见到小男孩的时候,他的病情正在不断恶化。所有人的心情都沉入了谷底。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人都无比惋惜,为何上天不留恋这个执着求生的可爱男孩呢。
最后的最后,小男孩走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是在医院外的池塘溺亡的。原本基本断定是自然溺亡,被法医不经意的发现改写。作者发现小男孩肩部有一小块淤青。最后的结果大家都不想看到,但又不得不想到。
是的,孩子的父母在前一晚带着儿子去吃过他最喜欢的麦当劳之后,把他推到了这里,并且用竹竿按住小男孩的肩膀,直到他窒息死亡。我还记得他们父母说的那句,他实在是太痛苦了,他在这世上的每一天都是煎熬。与其继续让她受苦,不如我们来帮他做个了断。
3·法医也是人
全书用一个个紧凑的案列来揭露法医的工作以及作者自己的成长和感受。除了看到作者怎样从一名法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一步一个脚印坐到主检法医师以外,我还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法医原来并不是冷漠,也没有因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案发现场而麻木。作者虽然在工作过程中接触过不少触目惊心的场面,但是来到下一个案件的时候还是会有反应的。有时反应会和常人无异,甚至激烈于常人。他们也会惊讶,也会感到不适,也会有犹豫。
但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他们冷静地分析死者留下的最后的信息,找到凶案的凶手,才能还死者一个清白,让逝者安息。他们是守住司法公正的最后防线,也是死者最后的倾诉者。
所以当下他们除了不遗余力地勘察尸体,别无选择。
当然,法医是人,就会犯错。对于错误,可以理解,但不可以被原谅。有人说话怎么可以说得那么重呢?那时因为法医的工作至关重要,一个细微的疏忽或者错漏就有可能改变整个案件的走向甚至是属性。这个责任还是很重的,即使没有人责怪他们,我想他们内心的那份职业精神也绝不会原谅他们。
死亡,从来都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法医就是开始解说的人。一双鬼手,只为沉冤得雪,满怀佛心,唯愿天下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