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是妹妹安利给我的一本书,推荐给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值得一看再看。心理学家中,我们熟知的有弗洛伊德和荣格,阿德勒原本也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是,两人后来因观点对立而导致关系破裂,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个体心理学”。
相对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阿德勒主张目的论。
两兄弟出生在父母感情不和的家庭,父亲酗酒暴躁,对他们非打即骂,母亲软弱无能,成天哭哭啼啼。他们厌恶这样的生活,希望早点脱离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后,他们各自成家,不同的是大哥变成和父亲一样的人,娶了相似的老婆,最后妻离子散。小弟谨记教训,决定改变,家庭和美。
大哥时常抱怨,认为是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影响,导致他不幸的人生。这就是原因论,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也就是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愤怒是可控的。
在办公室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师因为学生犯错,正大发雷霆,这时手机响了,老师带着一丝余怒接起电话。但是,打电话的是校长。意识到这点后,老师的语气立马变得彬彬有礼。就这样老师客客气气的交谈了几分钟挂了电话,接着又开始训斥学生。看,其实愤怒是可以控制的。所谓愤怒不过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老师并不是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只不过是为了震慑住学生,采用愤怒这种感情。
自卑感不等同自卑情结
家有虎爸,为了不让我骄傲自满,常用的策略是贬低和打击,从小我就是自卑的,认为自己外貌学习都不行,做事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这种自卑感来源于和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
自卑感人人都有,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中,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例如,对自己的学历抱有自卑感,下定决心要付出加倍的努力,那反而成了好事。
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例如,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抱着这样想法,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的努力,拿不出改变生活的勇气,即使不满,也还是愿意维持现状。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想要行使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