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知白守黑,一种处世的人生战略

知白守黑,一种处世的人生战略

作者: 湖山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15:54 被阅读11248次

    ——《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之五

    □      湖    山

    《道德经》二十八章是一个重要的篇章,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著名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的学说,告诫人们要守持低位,保持低调,以“处下”达到“居上”,以“无为”实现“无不为”。老子的“三知三守”,以深邃的目光,高深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处世的人生战略,它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人生觉悟,是自我保护的避难策略,也是一个人风度、教养、气质、智慧的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三知三守”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八章开篇中提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我知道什么是雄强,但我宁愿保持柔和,就像溪水一样悄悄地流淌。这样恒常的德行就不会失去,从而回归到婴儿那样的纯朴境界。就是那种“气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的境界。

    《河上公章句》中说: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溪也。大家都知道雄强是尊显的,雌柔是卑微的,但我宁愿守住卑微,去掉雄性的强横,秉持雌性的温和,这样才能使得天下人归服,就像水从高处流入低深的溪涧一样。

    老子接上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我一切都看得清楚明白,但我宁愿守住暗昧,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楷模。能成为天下的楷模,就不会背离恒常的德行,从而回归到无为真朴的状态。

    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白乃光明也,将甚必有亏,故先守望其黑。黑乃明之先兆,是以存其光而不欲尽也。白就是光明的地方,就是很露脸的地方,但你太露脸了就容易受到垢病,遭人忌恨,所以你要把持住自己。黑暗过去就是光明,只有守黑低调才可以保持长久,而不会昙花一现。

    老子又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大家都喜欢荣耀,但我却不与人争荣,宁愿做最底下的山谷,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虚空谦卑的位置。保持这种虚空谦卑的处世方式,恒常的德行才会圆满充足,回归那种质朴无华的品质。

    二、“三知三守”是一种人生的战略

    老子的“三知三守”与他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从对阴阳的理解,阐述了“道”的深刻内涵。

    1、“知阳守阴”是要让你“处下居上”

    在“三知三守”中,“雄”和“雌”是一对阴阳,“白”与“黑”是一对阴阳,“荣”与“辱”也是一对阴阳,这三个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要理解阳性的东西,但又要守住阴性的东西,最后复归于本原的质朴状态。

    老子为什么强调守阴?因为阴性的东西是温和的、柔弱的,他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活力,“刚强”的东西象征死亡,在一定条件下,柔弱可以战胜刚强,这是符合“物极必反”规律的。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要“知阳守阴”,这并不是妥协退让,而是以“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目的是让你“处下居上”成为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

    2、低调处世是一种人生的觉悟

    老子讲的“守雌、守黑、守辱”,强调的都是“守位”,守持一种较低的定位,守持一种处下低调的姿态。我也知道雄强的优势,知道露脸的风光,知道荣耀带来的好处。但我只做山涧的溪水,不做和滔滔的大江;只做低下的山谷,不做高耸的山峰;只做幕后的英雄,不做风光的网红。

    我之所以如此“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有一句话叫做“红极一时”,风光是短暂的,走红不能长久,所谓“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人太露脸了并不是什么好事。

    老子为什么那么强调“守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守不住那个“位”。

    我认识一位纪检监察部门的处长,我们曾经住在同一个宿舍,过去进进出出见了面挺客气,大家互相都打招呼,后来他升官了,升到了副厅级,每天上下班有小车接送。这人“一阔脸就变”,他再见到邻居时,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客气了,别人跟他打招呼也爱理不理的,因为他把自己的位置放的比别人都高,这种做派令人十分反感。后来他因为受贿判了刑,成为阶下囚,什么风光也没有了,还弄得老婆儿子抬不起头。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定位不要那么高,为人要处下低调,因为“处下才能居上、低调才能服众”,如果你把自己放的很高,就会脱离大众,与大家离心离德,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保持用低调的方式为人处世,是一种人生的觉悟,你没有这种觉悟,就说明你的德行不足。

    3、低调处事也包括了一种气质和智慧

    王蒙先生说:人的争强好胜,小聪明,小有知识的人的喋喋不休,好为人师;浅薄者、小家子气的使计斗气、出风头、好虚名……老子看得太多,我辈也见得太多了。越是没有出息,没有本钱,没有风度,没有头脑,就越是闹个甚欢。老子这里讲的可以说也包括了一个风度教养气质智慧的问题。

    有一家地方报社,从宣传部调了一位干部来当社长。其实这位干部既不懂新闻业务,也不懂新闻管理,初来乍到就把前任的工作全盘否定。于是他要改革,首先让50岁以上的老记者、老编辑下岗退养,后来又取消了报社的校对,报纸不校对就发行。校对是新闻出版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样胡改乱改乱肯定要出问题。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他听不进老同志的忠告,坚持一意孤行。后来报纸果然出问题了,一条宣传公安英雄人物的报道,却配了一张贪官的图片。这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公安部和涉事单位要求报社公开赔礼道歉,新闻出版总署通报批评,这位社长和报社的总编因此而被免职。

    这就是争强好胜,逞能逞强,认为别人都不行,只有他能干。这就是浅薄,你不懂新闻,却把前任否定的一无是处,不知道新闻工作有自己的规律,报纸出版的每道工序,每个岗位的设置都是必须的,特别是校对工作更不是可有可无。你一个外行,本应该虚心学习,谦虚谨慎,凭什么那么嚣张,那么胆大妄为?这就是一种没有教养、没有风度,没有气质,没有智慧的表现。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超强的位置,丝毫不觉得自己很愚蠢。他不知道,上级可以任命你的职务,但不可以任命的专业能力,管理水平。

    4、低调处事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傅佩荣先生认为,老子的“三知三守”与“避难”的观念可以相通。俗话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许多的是非烦恼,都是因为守不住那个位,不甘寂寞带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局势一片混乱,大家都在争权夺利,你方唱罢我登场,老子看惯了许多人由于过分的追求、过分的高调,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王蒙先生也认为,老子的观点既是骄傲自信,也是低头无奈,有什么办法?人生这样麻烦,环境这样复杂,前景确实险恶,你不守雌守黑守辱行吗?因而只有采取人取我弃,人弃我取,低调处下的方式,才是既安全,又自在的。

    5、低调处事还因为知与守并不统一

    老子强调守住低谷的定位,还因为知和守并不统一,你的知和你的守,并不能达到统一的水准。

    王蒙先生说:什么叫“知白”,我心明眼亮,我有各种信息,什么叫“守黑”,我能做到的有限度,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因此我用不着到处做一切皆知状,用不着到处做心明眼亮状。你什么事都内行,万事通,无所不知,这种状态别人很烦,很讨厌你,你更不容易把事弄成功,所以就要懂得知与守的区分与距离。

    老子在这一点上,看得比许多人都高,看得比许多人都深。就是“知”可以走在前头,可以超前,但是你做事情却要守,要把握住你自己,不要那么激进,不要那么好表现,稍微滞后一点,这就是一个人生战略,一个处事权术。

    三、与“三知三守”相通的智慧

    老子“三知三守”的说法,对后世的中国人、乃到现代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说法都与“三知三守”有道理和情理相通的地方。

    有一句成语叫做“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经》四十五章,意思是才智出众的人,看上去好像很愚笨,不露锋芒。这与老子的“三知三守”完全相通,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既是一种与人相处的智慧,也是一种生存策略。《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就是因为耍小聪明,喜欢卖弄,引起曹操的反感,才遭遇杀身之祸的。

    还有一句成语“和光同尘”,出自《道德经》五十六章,也是让人不露锋芒,平和处世的方法。老子讲这句话,不是同流合污的意思,而是要你挫去身上的锐气,把身上的光芒盖住,不要太刺眼,要与大众百姓和世俗贴得更近一些,不要那么高大上。

    郑板桥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这四个字联系到“三知三守”,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其中的智慧是相通的。“难得糊涂”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大事聪明些,小事糊涂些。你不能什么事都聪明,什么事都计较,什么好处都让你占了,这样你就会失去人心,成为孤家寡人。二是根据社会环境来确定自己的选择。《论语》里讲“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君王比较开明,你可以帮他出一些主意,提出一些治国策略。如果君王无道,你出的主意他又不听,你就得要学会保护自己,装得很愚笨、很糊涂。

    还有“韬光养晦”,这句成语虽然不是出自老子,但与老子“三知三守”的理念是一致的,意思是隐匿你的光彩才华,收敛你的锋芒踪迹,将自己处于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要“韬光养晦”,决不作出头的椽子,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策略无疑是正确的。没有一段时间的韬光养晦,中国就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

    韬光养晦就是要求你要坚忍、谦虚、放下身段,这是一种深藏的智慧,一种悄无声息的谋略。凡是能够做到韬光养晦的人,才能做成大事。历史上甘愿处下而成大事者不在少数,最著名的当推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秦末,张良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失败,逃到下邳隐居。有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位老者,鞋子掉到了桥下,要他去拾。张良觉得很惊讶,便克制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拾回了鞋子。这位老人又伸出脚来,要张良帮他把鞋子穿上,张良默不做声地替他穿上了鞋子。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老人“孺子可教”的肯定。又经过几番考验,老人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与张良。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张良克制自己的不愉快,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他处处礼让,既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自我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在不断地礼让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

    王蒙先生说:而越是锋芒毕露,才华横溢,技压群雄,无可匹敌,越是被这个嫉贤妒能的天下所不容,不但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可能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白守黑,一种处世的人生战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sa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