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屎痨,由脾湿胃寒而成。“面黄,唇白,湿脾经。”因胃寒脾理,饮食入胃,脾胃的蒸发力不好,不能消化食水。即转小肠,小肠的蒸发力更弱,阑门关口也关不住了,水分的分水作用,也不能分清了,食水混合,直入荷包肠,经十六曲大肠转入直肠,就成腹泄,久久即成稀尿痨。
此病每日腹泄,食入即泄稀屎状,医家名为“骛溏”日久即成痨。
注解:
骛溏,证名。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鹜溏中,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所以澄彻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附子理中汤。”
《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鹜溏者,水粪并趋大肠也。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气衰弱,不能分布,则津液糟粕并趋一窍而下,《金匮》所谓脾气衰则鹜溏也。又寒气在下,亦如令人水粪杂下,而色多青黑,所谓大肠有寒则鹜溏也。”
泄泻,为病名。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
摘自脏腑点穴和医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