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 诗味 诗意

作者: 湖畔渔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7-04 18:14 被阅读325次

    ——写在《藤花集》出版之际

            老朋友唐跃先生是一位通才,他于文学、戏曲、书画、瓷器和文物等都有很好的造诣,深厚的修养。这次推出的藤花集六卷,是作者全面修养和才智生动而具体的体现。这套书里,我阅读较为细致的还是《诵诗卷》,这里简略谈一谈关于唐跃诗词的欣赏体会。

            《诵诗卷》收入唐跃先生律绝55首,词43首,另外还有1首新诗,若干歌行,多数是作者近年的作品。悉心品味这些作品,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诗情真挚细腻。作者的《行香子·深秋抒怀》很能体现情感的真挚与细腻。

            蛩细秋原,叶落霜天,探帘外、花谢廊前。黄昏又近,长夜难眠,数一回风,二回雨,三回寒。

            仰苏学士,归去悠然,举觞时、放下当年。轻抚书卷,笑对琴山,忘几番急,几番缓,几番闲。

    这首词填于丙申重阳前九日。作者到了即将离开行政岗位,回归书房,重理书卷的时刻。那词里表达的是内心深处隐秘而又微妙的情感变化,其中有绵绵的回忆,有淡淡的忧伤;既期待获得一身轻松,又多少有点怅然若失。词里表达的情感不仅是细腻的,更是真挚的,是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所能体悟出来的。这里,根本不需要注释,甚至不需要语言,只需要多读几遍那词本身,就能触摸到其中的情感密码。作者自己说,集里所收的大都是2016~2017年的作品。我们联系这两年作者工作岗位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便能够很快走近作品的情感世界。而这首词,正需要真挚的情感流露。因为我们知道,“诗缘情”,“道始于情”,富有真情是赋诗填词的首要前提。

          有网络信息披露,当今中国,至少有数十万人在赋诗填词。但是,许多诗词爱好者写出来的作品,也许押韵合仄,却绝大多数都属于所谓“老干体”。君不见,许多作品乍一看去,似乎诗词;仔细品来,味同嚼蜡,真正优秀的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个中原因,固然很多很多。但是,缺乏真挚情感,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而本书作者集里收入的作品,虽然不能说每一首都是精品,但无论酬人、赏景、题画或是品戏,都体现出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情感。我们只需要多读几遍,就能品出其中绵长的味道。

            说到诗词的味道,又免不了要多说几句。无论绝句还律诗,或是词即长短句,是否蕴含有诗味,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记得当年,一个大人物说到自己不主张公开发表自己的诗词作品,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诗味很少”。诗味的多少,也许人言言殊,见解不一。但是,作为读者,假如不能从诗词作品中品出些许味道来,那的确会令人失望。在唐跃的作品中,我们总能品出些许味道,感知诗味的魅力。例如,作者的五律《丙申立秋》,其中写到:

            秋风翩渺至,

            我对浦湾躬。

            白露生荒地,

            寒蝉振远空。

            旧欢消脑后,

            新语慰胸中。

            落叶无多恨,

            明年又遇逢。

    诗的起兴,就把读者带入湖光山色之中,让我们如临其境,如入其间。秋风,水湾,这些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让我们有了穿越时光隧道的感受。而颔联的白露和寒蝉,又把读者拉回了现实,我们知道,立秋,这既是节气的交替,也标志着我们人生的不同生活状态:白露来了,寒蝉远去,新的生活方式即将开始。而那颈联则纯是抒情,旧欢,是曾经的左右,过去的氛围;新语,是精神的慰籍,未来的相伴。作者的尾联,还给了读者一个诗意而葱郁的明天或春天:落叶去了,还会有重逢的时刻;秋天过了,必将有生机勃勃的春天。小诗短短四联,让我们联想很多,给我们启发很多。季节交替,既是家园的影像,也是生活的回味,更是生命的礼赞。立秋的到来,让作者一唱三叹,也让读者反复揣摩,我们由此忘却了眼前的苟且,放飞于诗和远方。

          在我看来,一首诗有没有诗味,不仅在于是否情景交融,是否意象纷呈,主要在于是否有诗人对于天地万物的爱,是否有生活的情趣,是否富有生机,能否让人不断回味。唐跃的诗,多数富有生活气息、生机勃勃,可以让我们回味的作品。无论是写给著名戏曲艺术大师时白林老人的,写给业师严云绶老先生的,写给同窗黄元访老兄的,还是写给画家张玉良或剧中人徽州女人的,都是在感悟艺术,感叹人生,都是在讴歌生活。而那些游山玩水的五律,则是充满着对山水草木的挚爱,值得我们揣摩,需要我们回味。显然,赋诗填词假如一味地高大上,慨然于宏大叙事,很难真正富有诗味。

            我和唐跃属于同龄人。当年,他于恢复高考后选读了文学,我则学了哲学。我们这代人,无论是从政从教或经商,大都到了回归家园,回归书房的时刻。曾国蕃诗曰:“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当年,我们这批人在广阔天地厮混了多年,能够考取大学的77级学生实在不多;而今,我们已经告老还乡,又体会到了“再读书”的滋味。闲翻这套书,其中有一册收有王涛先生的一幅小写意《藤花小屋读书图》,一位耄耋老者在爬满青藤的茅屋中怡然乐读的场景。这也许不全是唐跃未来的写照,但却是我自己心中的期许。而今的我们,远离了金戈铁马,淡忘了名缰利锁,都已经回归了家庭和日常生活。但是,回归生活不等于全然吃喝拉撒,多少还有些对诗的期许,还保留或残存着内心深处的诗意。海德格尔说是“诗意的栖居”,叶嘉莹说是“心灵不死”。这里,有点陶渊明的意思,也有点王维的心思。有了诗意,生活才更加美好。当年,宗白华关于“诗意”的感叹,引发了郭沫若的长篇大论。今天,我们不再需要长篇大论,却需要默默感知,体悟那心存的一点灵明。事实上,除了游山玩水,欢聚倾觞,灯下闲坐,看戏也罢,观画也好,练字也行,只要我们心中的诗意还保存着,生活就一定美好。

            中国诗歌史上,当然也有苏轼那样的全才,不仅诗好词好,绘画和书法,也都值得称道;但是,历史上更多的则是精于某一方面的名家或大家。我感觉,唐跃的词比律绝似乎更好些,前景也将更美妙些。该书的43首词里,既有作者的自我,也似有秦观甚至纳兰容若的身影。特别是那首《定风波·丙申大寒日夜半对茶》,反复读来,禁不住为之动容。

            寒夜围炉看嫩茶,暖楼捧碗泛茗花。口齿留香喉舌润,流韵,生风两腋走天涯。

            沉叶浮尖平淡事,留置,一壶清气洗铅华。落盏起杯更几响?全忘!不知残月过窗纱。

    人既然逐渐衰老了,也清闲了,酒杯可以浅一点,花香可以淡一点,但是,品茶却是断断不可少的。那是因为,茶里有缕缕的闲情,有幽幽的残月,有淡淡的诗意。

            唐跃既才华横溢,又异常勤奋。退休还没几年,就推出了这一堆好书,令人震撼。我们有理由相信,再有几年时间,他在诗词戏曲书画方面会有更多的成就和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情 诗味 诗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td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