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领导提出了讨论一下课时量的问题。因为我们当地的小学大部分老师都是上一个班的课,但是有的学校又反映老师不够用。
我也大体了解了一下,小学的语文、数学一般都是上一个班的课,然后兼任本班的道德与法治或科学课,从课时量上看,老师是满课时量的。
但是,学校这样的安排其目的是加强语文或数学的学科学习,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成了变相的语文、数学课。有些学校一学期都没上过道德与法治和科学课。
这样下来,学校只有语文和数学老师,道德与法治、科学这两个学科的老师永远没有专业教师,很多老师根本就不会教这两个学科,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不可能得到提升。这与各级对思政课和学生全面发展相违背的。
同样,语文和数学老师的课时增加了,老师都习惯于用更多的时间来授课,不去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老师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只知道靠更多的时间来换取好成绩。也有的老师说,现在的课时安排不合理,如果仅用现有人课时,学生根本完不成学习任务,我没有做过调查,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情况,但是从国家课程的设置来看,每周几节课是有科学道理的,并不随意设置的。
我也与市区的朋友交流了一下,市区的学校一般是一二年级包班,就是语文和数学一个老师上,其他年级语文和数学都是上两个班,并且还要当班主任,其他的学科都是按规定来上。不允许占课,所有的学科都是主科,都是按规矩来进行教研和上课,我觉得这样才是合理的,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全面发展。
朋友也讲了一下案例:一个学生学习很好,基本没有上辅导班,也是顺利考上了高中和大学,大学还是省重点院校,但是一个月之后就回来复读了,因为,孩子不会社交,无法融入到群体当中。这个案例就是告诉我们,孩子需要全面发展,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也有的人说,等上了大学再发展能力吧。研究证明,能力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一旦过了这个关键期,能力很难再建立起来。
一个人光知道学习是不行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不会应用的学习就是死读书,读死书,对能力而言毫无意义。而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不一定就是学习力,也许是优秀的品德,也许是科学实践,也许是动人的音乐,也许是绘画能力。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条,不要把本该万紫千红的人生,变成了单调的高速路。
太多人依然在拼命学习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也有太多人在逼着学生重复着“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信条。
只要想一想,我们的做法是为了孩子一生负责吗?还是只“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