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过亳州后,下一站淮安。决定稍稍弯点路,去垓下看看。
垓下这个地方太重要了。世界中国如今有汉族这个族别名号,都是拜这地儿发生的楚汉终局之战结果所赐。否则,也许现在世界上会是一个楚族在,而且中国地面现在活着的也很多很多都是另外一些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历史的产物。漫长历史人族遗传链条中,任何一个节点的不同,都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续结果。
所以,垓下,基本顺道,去下。
查找导航,发现有两个垓下。一个叫“垓下古战场遗址”,一个叫“垓下遗址”。有些莫名其妙。
先看到过不少来自“垓下古战场遗址”的照片,其中塑立者似乎是项羽,很是威武。可见,至今人们还在同情项羽,觉得项羽英雄。其实,念在自己有幸在世的份儿上,人们还是认同刘邦英雄的好。
便决定去“垓下遗址”,看看有什么不同。
当循着导航而出现的是越来越多乡村陋路时,便觉得大势不妙。经验表明,路况好坏,与人文景观的等级高下有着必然的关联。
果然,到了地方一看,所谓“垓下遗址”,居然就是一块石碑,一片田野,再无其他。
没有展馆和文物展示就算了,连片言介绍文字都没有,这垓下,遗址什么?
感觉被忽悠了。
没改去“垓下古战场遗址”。两处距离并不远,一刻钟车程而已。不去的原因,前面说过。此时又多了一个:迫切想把这两个地方各自的定位和互相的关系弄清楚。否则,不管看哪个地方,只能还是一头雾水。
于是,朝田野空无一人一馆徒有一碑的“遗址”,挥手“拜拜”。
![](https://img.haomeiwen.com/i6011636/4e07dc9bdf7aa461.jpg)
回来查了一些资料,得出下面的说法,也不知准不准确。
垓下古战场遗址”也好,“垓下遗址”也好,根据学者考古研究,应该都属于楚汉时垓下的范围。“垓下古战场遗址”这边,田地里出土有那时的兵器残存,迹象更多显示战场所在;“垓下遗址”这边,有古城垣遗迹,更多显示城池所在。
如果看地图,不难发现,如果排除河道变迁的因素,战场遗址东边有条大河,地图上标为“沱河”,很容易让人想到这就是项羽兵败后不愿渡过的乌江,尽管学者专家考据的乌江可能另有所在。而“垓下遗址”那边,往东就没有可以假定为乌江的大河了。
以上,是否就是有一个垓下叫古战场的依据?
假如古战场是真的,那么,它和那个“垓下遗址”又是什么关系?
既然这个“垓下遗址”有古城垣遗迹,是不是它曾为项羽楚军的一个重要后勤基站?楚汉决战时,项羽由此倾城而出渡乌江决战,意图重演破釜沉舟故事,结果兵败,遂“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
那么,更接近历史真相的,恐怕还不是“无颜”而不回渡的问题了,而是回去再到彭城楚都路途遥遥,后面的垓下已空城再无兵源粮草补给,项羽孤身一骑,断无活路,只有一死了之。
都是后人猜测而已,包括这两个“垓下”。毕竟,已经过去两千二百多年了。
现在,这两个垓下分属两个县,命名用有无“古战场”三个字区别,既避免了两处标志和争同一个地方的尴尬,又都有了垓下的拥有权,这样和谐共存的范式挺有意思。
我倒觉得不如两地携起手来,就按“战场”和“城池”各自打造和关联,把两个垓下统筹起来共同发展,岂不更好?也免得有类似我这样被忽悠的情况再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