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咨询师培训
【503】文慧:教育咨询师(30)第三单元第二课7~14岁的建构

【503】文慧:教育咨询师(30)第三单元第二课7~14岁的建构

作者: 文慧的心童年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23:05 被阅读0次

    2020.6.22,坚持写文章503篇,为以后开一家有温度的育儿主题书店做准备,影响1万妈妈加入快乐育儿!

    每个人都有两次童年,小时候,是妈妈陪你过童年;现在,是孩子陪你过的童年。妈妈助力孩子拥有可以幸福一生的心童年,孩子陪伴妈妈疗愈童年的心。

    第三单元第二课7--14岁自信与自由思想的建构时期,还是分上下两个课时学习,老师推荐《玫瑰人生》让我们看,告诉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在学习最后一单元了,有的同学觉得没有跟上步伐,有些焦虑,但是老师说:我们有一片爱心,我们也发愿以我们的萤火微光汇成光的河流,然后去照亮孩子前行的路,我们已经在路上,虽然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风雨,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只要大家愿意,只要大家不放弃,大理李老师就是我们前面的灯塔,他会带着我们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哪怕走得慢,但是我们的方向,我们的目标是确定的,大家不放弃,老师愿意陪着一起转换学习方法的过程。

    每节课开始导师们都会给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积蓄能量继续前行。我们首先不要放弃,不要着急,不要求多完美,只要我们愿意坚持,我们就可以越做越好。

    这几个月的学习,最震撼到我的就是大李老师让我觉得孩子他是一个生命体,一个有灵魂的生命,我之前学了很多育儿的方法,学了很多工具式的教育,但是为什么有的时候用起来会感觉不管用,因为我们有时会把孩子当成使用教育工具的一个对象,而没有把孩子当成是有灵魂的,有着感受力的一个孩子。

    第三单元的学习,大李老师把第一二单元串起来一起讲,然后把第三单元难懂的内容用视频的方式给到我们,把一起学习的一颗颗珍珠慢慢的传成项链。

    第一课我们了解到0~7岁这一阶段我们重点发展的是安全感与信任,把孩子的安全感给建构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现世界是善的,今天讲的第二阶段7~14岁,我们发展的是对“我能”的认知,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由思想的一个能力,从而建构起这个自信心。

    我们看到孩子发现世界是有一个过程的,:
    1.第一阶段0--7岁,通过建立构安全感和信任岁孩子发现世界是【善】的。
    2.第二阶段7--14岁,通过发展自由思想的一个能力,从而建构自信,发现世界是【美】的。
    3.第三阶段14--21岁,通过批判性思维去成长起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孩子会去发现世界是【真】的。

    今天课程观察的是7~14岁孩子的建构以及建构对未来今后的每一个阶段的影响,建构好了会有哪些好处?建构不好对今后阶段会有哪些影响?

    7~14岁是人类建构自信与自由思想的时期,第二课也分为上下两课学习,第一课主要学习两个重要的年龄段,一个是9岁,一个是12岁,他们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和这两个年龄可能必然的现象以及我们成人应该如何去对待,在这一段时间所建构,如果建构好对未来的良好影响是什么?建构不好不良的影响是什么?

    一、我们再从埃里克森人格建构上了解7--14岁这一阶段孩子的发展:

    我们来看7~14岁这一阶段,有两个重要的冲突阶段,我们这个时候想起了埃里克森给到我的人类的发展阶段,说每一个阶段都有它要发展的内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要发展的冲突。

    埃里克森是一个人格建构的:
    人生的八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奠定了人格与心理发展基础,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在养育儿童的时候就需要为他以后的人生做考虑,以此为基础,进行儿童人格发展,奠定一生幸福。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而我们今天讲的7--14岁就是在第四阶段的冲突时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时期。

    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勤奋的,认为自己都是可以的,他的自信心就能建构起来,我们也要防止孩子经常会堕入自卑的情结,自卑其实人人都会有的,但是不要让孩子遇到问题之后就经常出现自卑的状态,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二、我们再从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上了解7--14岁这一阶段孩子的发展:

    儿童是和成人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发展到成人,还不成熟,是发展的个体。儿童的世界观和对事实的看法与成人不同,儿童的推理能力有限,加上他们的经验不足,常常导致他们得出与成人的逻辑不一致的结论,而这些也容易使儿童陷入困境。

    这也是为什么成人对儿童不理解的原因。很多我们成人觉得不可理喻的行为,对于发展中的孩子是必经阶段,我们要去学习了解。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 (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 (6、7岁一1 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4、形式运算阶段 (1 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今天学习的7--14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发展的认知状态,孩子已经可以用大脑进入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已经开始能够产生成熟的思维模式以及心理活动,能够进行期许的推理和预见,这只是大脑对于认知方面的一个发展状态。

    通过埃里克森情感发展的阶段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综合的来了解U型图7--14岁第二阶段的发展,生命U型图其实是展现人格建构的每一个时期。

    我们一定要把思维打开,孩子成长不是单条线进行的,而是多条线在共同齐步去进行的,所以要求我们要了解统观孩子的综合发展,从而在孩子当下发展的这个关键期,对孩子去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我们继续学习7--14岁生命U型图这一阶段孩子人格和心理方面的发展状态。

    一、第一个重要阶段九岁:

    孩子在9岁的时候他会感到自己与家人与父母是分离的,虽然在九岁之前孩子的物质身体已经从妈妈的身体里出来了,和妈妈的物质身体已经分开,但是,在心理上孩子一直觉得跟妈妈是一起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任何感受、情感以及自己遇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妈妈都应该是知道的,他认为自己的情感和自己内在的很多的机制跟妈妈是一体的,不说妈妈就应该知道。

    大李老师在《狗脸的岁月》这部电影中讲过,英玛在地下库里,哥哥对他做的所有的事情所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所有人都误会他是坏孩子,一个误会他的阿姨告诉了他妈妈,但是他会觉得妈妈应该知道事情真实的过程,知道自己是被伤害的,知道不是自己的错是哥哥的错。

    当他那样的难过的看着他妈妈,需要妈妈安慰时,而妈妈却非常生气的问他,我们看到英玛一开始是微笑的眼神,他认为妈妈会安慰他,会知道他受了委屈,但是事实上妈妈是不知道的,妈妈最后气的咳嗽吐血了。

    那么我们可以感受到英玛内心的焦虑和迷茫,英玛突然发现自己与妈妈是分离的,妈妈为什么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

    他内心的痛苦会有多大,这个时候的痛是孩子无法像成人诉说,也无法诉说自己的感受,但是从4岁开始慢慢观察到了自己有这样的情感,别人也有情绪和情感。

    当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出来了以后,会对他人有什么影响,四岁以后他已经发现了,但是他不很好的控制也不能够很好的使用,我们看很好的控制情绪和使用情绪的能力就是情商,那么情商需要从不成熟到成熟,应该有一个阶段,如果没有经历过很好的帮助,可能人类的情商一直停留在不成熟。

    9岁之前,孩子他自己知道的,自认为自己的父母也知道,其实三四岁会经常发生,成长过程中孩子会慢慢的反复验证,从不成熟到成熟,慢慢脱离以自我为中心。

    但是九岁时是孩子基本成熟,到了与父母分离阶段,他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是不同的,所以九岁孩子会感到孤独,感受到不被理解,如果在这个时间父母不能懂得孩子不能支持孩子,并且用不好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孤独感,孩子就会更加难受,孩子就很难脱离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家长不能正确的帮助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就不能很好地与父母分离而影响情商的发展,到后面发展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能理解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一直到长大还是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别人就应该理解。

    我们在生活当中就经常会听到说:
    都这么大了,你怎么会不知道?
    你应该知道怎么样做?
    你都8岁了,你应该在家里能自律地去上网课,不要去看手机?
    你都9岁了,你都是当了这么多年的哥哥了,你应该去知道怎么去对待弟弟了?

    那当我们去这样子说的时候,就是我们把我们认为的东西孩子也应该知道,要求别人应该了解我,其实当我们家长就说“你应该知道的时候”,我们自我反思一下,是不是也没有走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把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分离开,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的百分之百的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

    很多家长认为我们知道的规则,我们就认为孩子会知道,就应该做到,甚至我们在家我们都做不到手机不追剧,我们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能够做到自律。但是成熟的人应该明白,自律的人是需要人有高自尊,是家长信任和长时间培养得到的,如果我们不断的打击孩子,反而背道而驰。

    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就是孩子有问题,就会被当成一个问题去管,甚至家长会焦虑想各种办法去干涉孩子,这样的高期待的要求会让孩子更痛苦,反而不利于孩子发展。

    当家长对孩子当下发展水平没有一个合理的认知的,很多过分的要求就会让孩子更加感觉到不被理解更加感觉到孤独,这份痛苦很多孩子他是说不出来的,但是他会看到自己的行为导致的结果,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会不断的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生气,从而不能建立自信。

    就像电影中的英玛会认为妈妈吐血了是自己不好,但是自己哪里不好,不明白自己哪里错了,自己明明没有做错,妈妈为什么会生气,他不会想到是因为这件事惹妈妈生气而只会认为自己不够好。其实现实中很多孩子也是这样,不明白大人为什么会生气,不明白哪里错了,最后都归为自己本身不好而惹父母生气,而失去自信。

    如果我们成人不能信任孩子与孩子很好的沟通,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好,但是又找不到原因,如果英玛的妈妈能相信英玛,并听他讲事情的经过,妈妈就不会生气,英玛也会知道自己的想法妈妈不知道,意识到我和妈妈是不同的,我应该说出来别人才能知道我想什么,很好的与父母分离,不会认为自己不不好。

    英子老师让我们还要注意9岁的孩子,会有一个特别跟平常年龄不一样的点,他会慢慢对妈妈的情感减少,这就需要当妈妈的来适应一下,以前会妈妈抱着呀,然后黏着妈妈对爸爸不理。

    但是到了9岁的孩子对爸爸会更加的敬重,他们对来自爸爸的那个反应会很敏感,他们期待爸爸的那份力量,反而妈妈如果说的多了会烦妈妈,做妈妈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妈妈的问题,这是9岁孩子共有的特质,试图与妈妈分离寻找更有力量的人学习,为成为更强的人。

    大李老师还是用《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来讲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发展状态,电影讲了一个小女孩从出生一直到青春期的经历,让我们知道,外在的一个行为状态或者看似正常的状态,他在大脑中会有怎样的一番斗争。

    这部电影也呈现这个时期的孩子,他有的时候情绪高昂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个小女孩是如何一点一点建构自己的自信的,如何在困难中与父母分离,突破自己的内心,重新建构自己的自信。

    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她这个斗争出现了以后犯的行为可能是什么状态,了解孩子这个阶段大脑里的内在斗争和痛苦,还有最终是如何重新建构的。

    当一个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过程非常复杂就像过山车一样过程,但是她在努力让自己快乐,其实孩子的自信与自卑就是在这些细节中成长。

    妈妈和爸爸是完全不了解的,所以在父母不了解他内心的这个状态之下,如果父母再不能够透露他的外形,用行为和外边的表情观察到他此刻的状态,对他进行一个帮助的话,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孤独的。

    由于这份孤独才从此发现,她和父母是分开的,慢慢发现实际上自己包括在物质身体中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包括在父母的物质身体中也有自己的空间,每个人在自己的空间中,而这些空间很难有交错,很难有理解,所以他会觉得悲伤孤独。

    一个孩子拥有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就算一个空房子只要有乐观思维,她都能幻想出好多有趣的事,哪怕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或是非常艰难的环境下,他也会有信心来面对。拥有自信的的人才更加自由地去思想,每一个自由的想法都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积淀,最终成为自己的独有思维方式。

    九岁之前的孩子非常排斥不快乐情绪,排斥忧伤,排斥愤怒,是因为它的灵魂自然的元素,自动的这种形式,一定想尽办法让自己保持在一种快乐的状态,要让快乐元素占到主动权,很少有烦恼,有了也会很快过去。

    就像我们现在回忆起来的快乐的童年,我们心里好难受,有的时候心如刀绞,说那种快活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复返了,我们觉得非常惋惜非常悲哀。

    我们看到人的本性是向往快乐的,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与思维能力的成熟,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成熟意味着不是排斥逃避其他情绪,而是学会接纳自己的每一种情绪,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积极的一面,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作用。情商高是把所有的情绪都融合在一起,不过度使用哪一个,也不去排斥哪一个。

    但是九岁左右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莫名其妙的高兴,莫名其妙的不高兴,莫名其妙的忧伤。

    我们看到电影中快乐元素把他的忧伤元素关起来,让忧伤站在圈里不许出来,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自以为我们能够一直保有快乐上,忧伤出现的时候我们很难受很受不了,所以就不喜欢你忧伤,这就是情商还不成熟。

    情商成熟并不是说一个人成天的开心大笑,除了快乐没有其他情绪,任何时候都努力让自己快乐,其实是我们理解错了,情商高是我们能够把我们所有的忧伤、痛苦、愤怒以及厌烦这些不良的情绪跟快乐的情绪揉在一起。

    使每一种情绪在生活中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都能够起到它的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利,对他人也有利,并不是只叫快乐主导,或者让另外任何一种情绪在主导地位,不该忧伤的时候也忧伤,不该快乐的时候快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是低情商。

    随着年龄的成长快乐会变得越来越难,我们看到电影中,这个时候快乐已经无法完全控制中央系统,他的大脑中的信息进去的全都是不愉快的,但是他调动所有的快乐记忆试图让自己快乐,妈妈看到他快乐但是妈妈不知道他在让自己开心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奋斗,让自己是经历了多么艰难的一个过程。

    到最后其实是小女孩带着不快乐上床的睡觉,但是当妈妈说你是我们的开心果,这样说的时候,妈妈的这个赞扬就成为她去上快乐的一个目标,所以他开始调动起自己所有的快乐记忆,让自己变得快乐。

    9~12岁处于一个状态,就是前青春期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时候,

    我们看到电影中莱利和父母的互动,由于小时候搞怪这种强烈的快乐自己这个信息进入了核心区,一旦进入核心记忆区。当家庭环境进入到一个危难之中时,需要快乐的时候,他们都会拿出搞怪这种行为,一家人在一起配合去搞怪,去调动快乐,这就是家庭文化。

    我相信每个人家庭都有自己家庭的文化,这种家庭文化是需要帮助和维护的,他对我们家庭的生活的调节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所以每个家都有家庭文化,一家人一起做一件事让一家人都幸福,有特殊的代号,有特殊的动作,都会成为家庭文化。我们父母可以给孩子建立这种文化,一段时间一定要来一次,一家人走到哪个地方去吃一顿野餐,或者是去街上逛一逛哪家饭好吃,或是一起看一本书等等,会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特殊享受的事情,这都是家庭快乐的调节剂。

    家庭特殊的活动,是孩子与家长心灵沟通和心理建设的时候。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给到孩子的心理力量就会支持着孩子,让他遇到问题时不至于那么孤单,所以父母与孩子的这个配合和反馈会非常的重要,这是建构孩子自信心的基础。

    父母的世界很广,但是孩子的世界只有父母,如果父母下雨,孩子的世界就会下雨。

    所以作为教育咨询师先帮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孩子身上发现的经验更加成熟,才能够去帮助别人的孩子去利益他人。

    我们自己的孩子更需要我们更好的帮助,我们的孩子跟我们的缘分是更加的紧密,因为他这辈子选择来做了我们的孩子,可能他等了生生世世,等待着我们去理解的他,等着我们学会正确的方式帮助到他,所以我们的责任很大。

    继续欣赏电影中莱利的生活,她进入一个新学校,与原来完全不同,我们看莱利的新同学是打扮的非常成熟的一群女生,打扮的非常的时髦是,那个小裙子,酷酷的发型耳环,已经非常的社会化,在美国是这样,他们不要穿校服,因为在学校每一个人的服装代表了他的个性,他的思想代表了他的修养,每一个人的答案都会给是他对这个社会有影响,对孩子社会性能力更好的成长。

    我们人类非常的欣赏成熟,在他面前出现了非常成熟的人,我们看到孩子从小他们就喜欢年长的儿童,因为从年长的儿童那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是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而是我们人命的本能的一种状态,所以人类的文明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并且现在越来越快的在发展。

    莱利来到新的环境,对于新的同学即羡慕又陌生,她的孤独感也越来越强,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相处,内心很痛苦。

    老师让莱利自我介绍,我们看到莱利内心很多的声音在斗争,就像我们平常要决定做一件事情时,会有这种内在的斗争,我们会让我们的积极乐观占据上风,还是消极的情绪占据上风?

    如果早期家长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力量,孩子内心的支持不足以让他能够面对现在的问题,去勇敢的回答问题。

    我们看这个时候在莱利的记忆中就把他描述的过程中大脑的一个快乐的记忆出现了,是不是出现了以后他边在描述的时候大脑就出现了这种形象,就像是我们讲课的时候,我们大脑出现了那个我们所讲的形象,所以我们讲的课是有感染力的,是有代入感的,如果我们讲课的时候,只讲了语言,只有我们大脑不出现这个情景的话,去配合我们,我们讲出来的内容就干巴巴的。

    这个时候莱利说的是有巨大的感染力,越说越兴奋,完全忘我了,忘了陌生,刚开始说了第一句话的时候,他还在看那几个牛掰的女孩,现在完全忘了,完全沉入到自己的表达中,这就是一个讲师和演讲者最好的状态。

    中间我们看到莱利正在说这么的快乐,这么兴奋,正在说的时候,这个快乐的橘黄色的场景成了蓝色,因为她离开了那个熟悉的生活,来到这个陌生的生活中,原来的快乐变成了忧伤。

    我们看这个时候忧伤从心底升起,跑去把这个本来是快乐的信息变成了忧伤的色彩,现在按那个键已经不起作用了,已经被完全染上了忧伤的色彩,然后我们看当快元素染上忧伤的色彩的时候,他的表现就是这样,他竟然哭了。

    但是这种事情是正常应该发生的,尤其是我们还不成熟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利用我们的情绪,并且我们也不知道别人能够理解我们情绪的时候。莱利哭了以后,其他的孩子很吃惊的看着他,并且在议论他,看到别人议论的表情和吃惊的看着他的这种神情,莱利会觉得这是他的巨大的屈辱,所以他对自己不满,我们看这个时候恐惧就出来了,因为自己哭了而感到恐惧。

    我们看到忧伤又控制了大脑的主控制台,这个时候我们看一个忧伤的心进入大脑核心区,这段快乐的记忆将来就会变成用忧伤去解码,他遇到这些时刻,将来一遇到陌生环境,他就会忧伤,一遇到陌生的环境去介绍自己这个忧伤就会出现。

    因为莱利的爸爸妈妈很好,也懂孩子,我们看到莱利的核心记忆区以前只有快乐,没有忧伤恐惧厌烦,但是这次进入一个忧伤的核心记忆,快乐努力想把这个忧伤要从核心记忆区拿出去。

    环境里面当一个孩子,他的大脑核心区域或者说他去学校第一天有了一个不愉快的体验之后,我们来想一下对这个孩子的影响是有多大。
    莱利刚回到家我们看到妈妈是很敏感的,而且这个妈妈,他没有急着去问,你今天怎么或者是去说一些其他的一些话,当一个孩子到了9岁到12岁的时候,他有了的一些想法,当我们去问一些问题的时候,孩子对我们的这些提问会有一些反感,不接受,用一种小大人的眼神来看我们,会随意用话敷衍我们。
    其实这些都在提示我们,他已经到达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特殊的时期不再是一个来哭一通的孩子了,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了,第二这个孩子的话,他可以开始就是在心里面有了一种家长的一种分离感,就像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了分离
    那么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为孩子分离的这一天做准备,在9岁的时候人居然没有离开,但是他的心开始跟妈妈有了一个分离的这样子的一个状态,那么前面我们家长所做的9年就来支持孩子能顺利渡过分离期,在这个时候再当他在学校里面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以后在这个学校里面去生活,那如何能在这个学校里面自信心建筑起来,前九年的建构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莱利回家后,爸爸完全没有发现莱利的变化,妈妈和莱利交谈,爸爸也走神了,妈妈求助爸爸,爸爸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就是认知如果是碎片性的我们就会犯错,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逻辑链接下来在此一点上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看爸爸刚才就没有把整个的家庭的氛围和妻子的事情,妻子想干什么,这个逻辑系统编制在一起,没有发现孩子的状态与妻子刚才想要达到目的之间的关系,他应该现在下手从哪个点下手才能够真正的帮到妈妈。

    所以他理解是错误的,本来不应该提到的事情,因为这一天上学回来孩子成为这样,一定是学校出了什么问题,不能直接去问,这么大的孩子可能不会说,妈妈已经发现孩子不会去说,那么就要想办法拐弯抹角的把这个结果得到,而爸爸直接把这个问出来了。

    而莱利会把这一切都埋怨在父母身上,所以他的态度一看很恶劣,我们莱利表情,厌烦愤怒表现出来。这就是这么大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所做出来回答模式,其实这个如果父亲不发火,可能顺着这个线下去,孩子可能会重新找回自信去重新建构。

    但是父亲却用错误的方法,这个时候父亲把和他莱利之间的这个关系又给切断了,那么此刻孩子在内心那么痛苦苦生气,不能像以前一样与父母连接在一起,一直爱着他的父母不能理解她的痛苦,也不会去表达这种让他忧伤的感觉,感到自己更加孤独。

    爸爸没有把沟通体谅帮助的意识调动起来,而是调动起孩子的战斗意识。爸爸发现孩子要爆发了,然后开始强制命令了,那恐惧和厌烦,同时插进去了启动愤怒的按钮,愤怒就爆发了,于是发了很大的火就在餐桌上发飙了。

    此刻完全是双方都失去理性,完全不能思考说针对我们摆脱这种情景更好方法,怎样把我们的家庭带入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去让每个人都能舒服的来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全不能这么想了。

    为了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状,然后我们看这个老爹就开始想着刚才告诉孩子说现在回你的房间去,不让吃饭了,母亲表现的很好,母亲一直在没有站在孩子一方,也没站到老爹一方,如果站在任何对这个孩子都不利,我看孩子发了很大的走上了楼。

    我们看到妈妈没有去指责爸爸,甚至发现了自己对爸爸的不接纳,妈妈会马上用一种自己接受的方式去转念去让自己去想到爸爸的那份好,那这个样子,爸爸妈妈的情绪会立马走出来,那我们想一下,如果这个时候妈妈去感觉到女儿受委屈了,然后妈妈会和爸爸吵一架,本来爸爸只是跟孩子的情绪,他马上就能平和了,可是这个时候,老婆再这样一介入,他的那个情绪又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当两个成年人吵起架来,他们是没有心理力量去关注到孩子的,那么这个孩子的心里谁去安慰。
    同时当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去吵架的时候,就会给到一个孩子的信息,父母是因为我而吵架的,都是我不好才让我的父母去吵架。那么如果家长经常去这样做,我们的孩子不会自信,他会走向自卑。
    孩子会把周围环境当中别人的一些冲突都拉到自己的身上来,都是我不好别人才会去吵架。

    莱利感觉到自己跟父母不能沟通,不能够连接在一起,让他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这分离的,并且自己是孤独的,当他刚开始发现自己是孤独的时候,使这个孤独感占据了他的整个的心里。

    我们看女儿愤怒成这个样子,把门框子砸上,自己躺在那生气,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家庭岛开始摇摇欲坠,搞怪岛也开始摇摇欲坠熄火了,童年建立起来的这些岛屿都变得没有色彩黑白色,支持他们活下去这个世界变成黑白色了,觉得自己的灵魂和生活实际整个都熄火了,没有吸引力了,不再有信心了,这个时候莱利又堕入了情绪生命的一个低谷状态,这就是一个快要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过去建构的东西在崩塌,新的建构还没有形成,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痛苦。

    如果懂孩子的父母就会帮助孩子很快建构新的岛屿,减少孩子青春期痛苦,而不懂孩子与孩子抗争的父母就会阻碍孩子建构新岛屿,增加孩子的痛苦。

    不管是儿童是还是一个成年人可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感觉就是整个世界都熄火了对不对都黯然失色了,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学了这么久,我什么都没学会,然后,就会陷入这个情绪的一个低谷。
    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从小到大经常有一种挫败的体验,那么他的自信是没有办法很好的建立起来的,甚至有一些孩子在被批评了,或者说遇到问题的时候,他甚至连想活下去的那个那个自信都没有了,他会觉得我什么都不行。
    我们看当一个孩子经历困难的时候,我们知道大脑最在意的是:在0~7岁我们要首先孩子的那个安全感要去建构起来,信任感要建构起来,这些是心理弹性的基础,当他再遇到这种恶的世界的时候,如果他能得到外界的一点点的帮助,比如说父母对他的一种安慰,或者朋友对他的倾听,那么他就会更加的强大,他的自信心就会恢复了,他就会更加坦然的去面对所经历的这一切。
    可是如果孩子之前没有建构起这种心理弹性来,比如说我们把孩子当成麻烦的这些孩子,比如说把孩子当成上帝这些孩子,他要么一直会自卑,要么一直是把自己当成主角,这些孩子的心里就没有弹性的,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生活当中,其实我会看到很多爸爸跟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都是孩子哭着抱妈妈抱爸爸,可是爸爸妈妈却还沉浸在情绪里面不能自拔,其实要学习莱利的爸爸,这样子马上调整自己的情绪来去跟自己的女儿去修复关系。

    爸爸妈妈会用自己的方式很快的跟莱利修复关系,哪怕之前的这种方法不管用了,这个孩子也会知道当自己再去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爱自己的。

    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点滴都在给我们呈现如何给孩子建构自信,我们如何能给孩子奠定了一个快乐色彩的为主的童年,因为这种快乐会给到孩子一份力量。

    当孩子就进入到了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和恐惧的状态时,一是家长正确的帮助,二是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走出来。

    在华德福的教育中,孩子到了9岁要跟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比方说在黑暗中的帐篷里点上一棵蜡烛,发现一颗小小的蜡烛就把整根就照亮了,跟孩子一起搭房子,让孩子知道我能够建立一个房子。有一天即便我不能住在父母的房子里,我也住在我自己搭的房子里,跟孩子一起去做饭,让孩子发现我自己能够做饭,在他的内心建立一个独立的,离了父母也能生活的这种安全感。

    让孩子发现自己是孤独的是要离开的,所以生命让我们在9岁的时候发现跟父母是离开的时候,是为了让我们建立生活的信心,这是有好处的,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为以后更多的挑战做准备。

    我们要知道一个孩子,他要建构一个真实的有弹性的心理力量,其实它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我有”的要素,“我有”就是外界的支持,其实最核心的就是安全感,就是0--7岁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构。
    第二个因素:“我是”的要素,“我是”也是0~7岁上建构的一个自我上的认知,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我是很有能力去爱他人的孩子,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对自己的一个认知。
    第三个要素:“我能”的要素,“我能”是7~14岁建构的“我能”的力量,我能干什么,有信心去做一些事情,对自己有信心。

    我们知道孩子当他长大安全感、自信心这一切都是孩子拥有的内心力量,当他们遇到问题困难的时候,会支持让他坚持下去,让他朝着有光的方向去前进。

    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家长的一份理解,需要家长的一份懂得,当我们懂得了之后,在生活当中我们就会把尊重信任爱融入到生活的点滴细节去帮助我们的孩子,把这些心理力量给孩子,把孩子所需要的自我认知都建构起来,所以教育是融合在生活的细节里!

    我是文慧,专注于早期教育5年,

    希望陪伴妈妈一起快乐育儿,

    有想一起讨论育儿的妈妈,可关注我!

    期待与你一起成长:心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做一个温暖的人,浅浅笑,轻轻爱,稳稳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03】文慧:教育咨询师(30)第三单元第二课7~14岁的建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al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