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毛年谱(245):他曾支持清党,去世后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

读毛年谱(245):他曾支持清党,去世后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

作者: 金台望道 | 来源:发表于2022-09-02 18:22 被阅读0次

【读毛年谱(245)】1942年,毛泽东49岁。


1941年3月7日,毛泽东对蔡元培去世向其家属发出唁电,唁电中称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此前,我写过关于蔡元培先生的文字,就有人在留言中提起,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他曾经支持蒋介石的清党。仿佛有这一个污点,就不配得到今人称赞了。

蔡元培曾支持清党这个是事实。但这一点,后来历史发展证明,一个是他的无心之失,主要是蒋介石的心狠手辣远超出他的设想;另一个是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做过的贡献,以及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国家民族所做的贡献,足以使这个污点与他人生的光辉相比之下微不足道。正如毛泽东给他盖棺定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让我们看一下这位晚清民国时代的彪悍人生吧!

少年得志,“也曾赴过琼林院 ”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蔡元培天生颖慧。1884年16岁时,蔡元培考取了秀才。1889年21岁时中举人。1890年22岁时,进京参加会试得中,成为贡士,但因误听别人的话,未参加殿试。1892年24岁时,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蔡元培殿试策论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等于全国统考第三十七名),内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这是他的殿试卷:

开局就是赢家!只是他赶上了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传统的路子走不下去了。

进入翰林院两年,甲午战争,清朝惨败,举国震恐。

每个人在时代大变局中,都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比开局更重要的是,每一次面临小径分叉时的选择。

盘点他的人生,蔡元培每次都能跟上历史的节奏,踩准时代的鼓点:

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但没有参加具体的变法活动,没有受牵连。

他看到清政府彻底腐烂,决定实践教育报国的志愿。1901年夏34岁时,他毅然离开北京,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校长。1901年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

1902年,蔡元培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3年,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下令侦讯。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革命派兴起,蔡元培追随革命党人。1904年,他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1905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5月,蔡元培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他一面学习,一面担任唐绍仪(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4个侄子的中文教师。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盟会大佬陈其美去电催促蔡元培回国。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南北和议之后,蔡元培受命前去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当然袁世凯不会南下,反倒是力邀蔡元培加入他的政府。蔡元培勉强担任了几个月的教育总长,为教育部招揽了几个人才后(其中有后来的教育总长范源濂,还有鲁迅等),就辞职了。

1913年,46岁的蔡元培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留欧三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

1915年6月,他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提倡勤工俭学,以此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帮助顺利到法国学习的。

“老”“腐”北大,期待高人救拔

1916年,范源濂担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他与蔡元培是肝胆相照的老朋友。

范源濂担任教育总长后,于8月26日致电还在欧洲的蔡元培,请其回国担任北大校长。

此时的北京大学,校风糟糕透顶。当时北京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名词“两院一堂”,是指国会众议院、国会参议院和大学堂,这三家提供了北京八大胡同最受欢迎的、最重要的顾客。

北大学生以贵族子弟居多,学生桀骜不驯,学校教务部门管不了学生,前任教育总长的汪大燮一度产生停办北京大学正科的念头。

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许德珩说:“当时的北大,不是大,而是老,是腐。”

考虑到北大“声名狼藉”,蔡元培对是否出任北大校长有点犹豫不决。其后,经过与教育总长范源濂和教育部专门司司长沈步洲的多次讨论,才决定出任北大校长。

他认为,北大虽然风纪败坏,名声不好,但是“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孙中山也支持他去北大,说北方需要他这样的革命人士去改一下风气。

于是,1916年11月,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回国,抵达上海。

1916年12月26日,大总统黎元洪颁发任命状,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接手北大,化腐朽为神奇

参观红楼,感触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不由想起这句话: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职,发布就职通告。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发表著名的就职演说,要求北大学生抱定“求学的宗旨”,抛弃“做官发财的思想”,“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一个新的北京大学开始出现在世人面前。

他改革北京大学学风,使一个“官僚养成所”面目一新。

蔡元培是研究伦理学的,从道德开始改变北大。1918 年1月19日,蔡元培发起组织北大进德会,在为进德会撰写的《旨趣书》中,蔡元培批评了当时教育界人士道德修养堕落的问题,他说:

鄙人归国以后,先至江、浙各省,见夫教育、实业各界,凡崭然现头角者,几无不以嫖、赌为应酬之具,心窃伤之。比抵北京,此风尤甚。

同年5月28日,蔡元培提倡的北大进德会正式成立,蔡元培在会上强调说:

德者,积极进行之事;而本会条件,皆消极之事,非即以是为德,乃谓入德者当有此戒律。

一个月之后,蔡元培将进德会的入会必要条件,明确强调为三条:“不嫖,不赌,不纳妾”。这三条都指向个人道德的生活修养问题。

蔡元培在北大组织进德会,反映了他对大学师生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在他看来,大学师生应该充当社会的道德楷模,由此塑造良好的校风。

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制度,招徕大批优秀学者。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后,大力聘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担任北大教授。他聘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以真正之国粹,唤起青年之精神”。 此种人选,在当时自然首推在上海主持《新青年》杂志的陈独秀。

陈独秀雕像:

蔡元培与陈独秀早在清朝末年就已认识。当时,陈独秀在芜湖办白话报,合作人都因为困苦和危险离开,唯独陈独秀在那里又支持了好几个月,这种毅力给蔡元培留下极佳印象。

1916年底,蔡元培到北京,访问国立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询问北大情形。汤尔和说:

“文科学长如未定,可请陈仲甫君。陈君现改名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

蔡元培翻阅了得自汤尔和处的《新青年》杂志后,决定聘请陈独秀。恰巧此时陈独秀为了给《新青年》筹款,来到北京。对于蔡元培的邀请,陈独秀起初不屑一顾,但蔡元培三顾茅庐,加上老友情深(当年曾一起在上海给革命党人制造过炸弹),最终答应到北大,还把《新青年》一起带来。

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的任命状: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陈独秀不负厚望。他以《新青年》为阵地,很快让北京大学发展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心。

此后,蔡元培先后延聘李大钊、胡适、钱玄同、梁漱溟、徐悲鸿等人到北大任教:

胡适从美国回国时,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蔡元培为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谎报学历。

胡适的聘书:

人还是那些人,楼还是那些楼,但经过蔡元培折腾两年,北大已经不再是那个北大,已经成为全中国思想最先进和活跃的地方,正在等待一个时机,促成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毛年谱(245):他曾支持清党,去世后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dx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