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Java到“浑沌之死”再到人生哲理

从Java到“浑沌之死”再到人生哲理

作者: VVc0055 | 来源:发表于2017-02-09 22:32 被阅读0次

这两天拿到了《Java与模式》的实体书。虽然曾看过电子版,此次实体书拿到手上,翻到“浑沌之死“,阅后感慨依然颇多。故事出自《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因为以前曾多少了解一些道家的思想,初读完便感觉是顺应了老庄思想中对“道”的理解。老庄思想中的“道”可以理解成宇宙万物存在及运行的永恒真理,用时髦点的话可以称之为“大一统理论”。并且这“道”是无处不在的,庄子曾说过“道在屎溺”,话虽粗俗,但也正是说明了即使在最低贱的事物中也有“道”的存在;并且这“道”还是永恒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历经千万岁月无法穷尽;并且这“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即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而这浑沌,没有七窍却能成为中央之帝,可见这浑沌便是道的化身,无处不在,而又永恒无尽,无知无觉,可意会不可言传。拥有七窍之后,便不再是“道”的化身,也变为倏忽一瞬,也即死亡了。

作者又以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加以概括,将道家思想之中跟自己书中契合的概念抽出,表达出“一个实体是无法与其环境分隔开来的,因为一个实体一旦被界定,也就不再是原始的那个实体了”。接着作者说起了波粒二象性,我觉得用一个更大众的例子“薛定谔的猫”可能更好理解一些:观察(界定)者本身的观察(界定)干扰了被观察(界定)的实体。

今天暂且就想到这么多,最后,浑沌之死原文似乎应为浑沌而非混沌,虽然这里大约是古今通假,但是摘录原文,最好还是能依照原文写法来写。

相关文章

  • 从Java到“浑沌之死”再到人生哲理

    这两天拿到了《Java与模式》的实体书。虽然曾看过电子版,此次实体书拿到手上,翻到“浑沌之死“,阅后感慨依然颇多。...

  •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

  • 浑沌之死

    《庄子》在应帝王篇的最后,讲了一个故事。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shu,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

  • 浑沌之死

    《庄子》在应帝王篇的最后,讲了一个故事。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shu,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

  • 浑沌之死

    《庄子》里的一些寓言故事,不但脍炙人口,也是寓意深刻。 1、浑沌之死 南海的帝王叫做“倏”(shū),北海的帝王叫...

  • 浑沌之死

    (一) 藏红花是极为名贵中药材。 曾经,我的表弟被广告所惑,买了一些藏红花种子。想着靠种藏红花,实现“一夜暴富”的...

  • 从“浑沌之死”到不幸的单身狗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

  • 庄子:浑沌之死

    01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

  • java遍历Map的几种方法

    java中的map遍历有多种方法,从最早的Iterator,到java5支持的foreach,再到java8 La...

  • 谈谈Java中遍历Map的几种方法

    java中的map遍历有多种方法,从最早的Iterator,到java5支持的foreach,再到java8 La...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Java到“浑沌之死”再到人生哲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ew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