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是《思考快与慢》中信版004-005页。
上次阅读第一章引言部分已经得到一个流程图
永澄老师对这个流程图进行了扩展。感觉触发系统1到判断的过程之中,还有两个环节:隐藏的解释分解模块和直觉解释模块。
为了让我们能够理解这个部分,针对这个流程图举了一个例子。
004页:(在这,原文中的"答案"用“结果”替换了)
现在请看下面的问题
17X24
(1)你能立刻知道这是一道乘法题,(2)也许你还会想到若有纸笔,就能算出结果。你还会对结果的大体范围有个模糊的直观认识...(3)如果不花点时间来计算,你就无法确定568不是正确结果。(4)由于想不出一个准确的结果,你认为自己得想想是不是要做这道数学题。(5)如果你还没有做这道题的话,就该试着做一做,哪怕完成一部分也好。
用刚才的流程图来对应,(1)是感觉,(2)(3)是直觉解释环节(4)是判断,(5)是启动系统2。
发现隐藏的解释分解模块不见了。从(1)到(2)之间,我们的大脑在干什么?调取组块吗?是什么引发这个动作的呢?隐藏的解释分解模块引发的。
下面这句话要慢点看,认知密度很高
首先,有一个印象,“这是一道乘法题”,然后隐藏的“目的是得到这个式子的结果”,启动直觉解释模块调取“获得这个结果的答案”,这个答案是“可以用纸笔算”“大概的范围是...”,启动判断,对这个答案是否满意,“想不出一个准确的结果”,不满意,再次判断“是不是要做这道题”,要做,启动系统2,不做,结束。注意,“不做”也是一个答案,对这个答案是满意的。
这当中隐藏的环节是需要高度敏锐度才能感觉到的,如果没有这个隐藏环节的概念,会忽略掉这个环节,就感觉是感觉->系统1->判断。这个流程是最开始阅读引言的部分获得的流程图。
我对于这个部分,在思考之后提出自己的一个流程。
这个部分还有一些需要反思的内容,永澄老师是如何觉察到还有一个隐藏的解释分解模块的?老师提到他运用了3F模型。事实,情绪,意图。
举例子,
那个愤怒的女人的脸那个图,事实是,这是一些像素点,最多有一些轮廓,为什么我们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愤怒女人的脸?这中间隐藏了什么东西?
那道乘法题,事实是:这是“17X24”一些符号,我们认为是乘法题,中间隐藏了什么。
通过这些例子,觉察到有什么东西被忽略了。从而提到隐藏的解释分解部分。
ps:隐藏的解释分解部分,这个名称不得不吐槽一下,我到现在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分解”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