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
只要激发了一个人内心的意愿,那么不管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总有动力激发他去寻找方法。
但是意愿就够了么?这让我想起了成功学里的一个争论,那就是努力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努力了未必有用,因为错的路上跑的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但是不努力呢肯定没用。
努力的背后是态度,能力的背后是方法论。很多时候,一个正确的方法论能够瞬间赶超千百倍的努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
激发善意更多的是从心理上改变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而要做出结果,需要的是成员能力。
当然,很多时候,态度里面也包含着学习的态度,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总能成长起来。
但是有学习想法的人很多,真正学到东西,并且获得能力增长的人却少之又少。
就像学习好,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加上一个好的环境,最好还有一个好的老师一样。
员工的能力成长,也需要这么一个系统的支持。
所以构建这么一个学习系统,是团队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商业世界里。
因为你从社会招聘进来的,那些自带初始能力的人,如果不跟上成长,总有一天会被团队淘汰,被社会淘汰。
职场中的学习,70%来自于每天的工作,20%来自于他人,10%来自于培训。
10%的培训,就是每个公司都会每月、每季度安排的高强度的封闭式培训,有专业上的,也有管理上的,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职级进行培训。
20%来自于他人,很多大公司会安排很多很多分享制度,有每周五的个人分享,比如微软的周五分享日,提前排班,一周时间准备,然后提前出选题,全公司都可以报名参加,不限于专业。
也有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学习PK赛,也有单个部门每天早上个人3分钟小分享等等。
这些不同的系统,给予了我们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剩下的70%,则是实实在在的在工作中学习,这要靠整个团队对于工作经验、工作流程的一整套完善系统。
每个团队里都有高手,但是一个高手容易,一群高手就很难。
那如何把一个高手的经验,最后变成一个团队的能力呢?
首先,肯定是从经验中整理出方法论,从不同的情境中总结出那些共性,这些共性背后的原因和操作方法,就是方法论。
但是方法论还是不够,因为用方法论的人不同,结果肯定不同,这里面还是需要有一个分析的过程,能不能让他变成傻瓜式操作呢?
可以,那就是把方法论整理成流程,第一步,第二步,,,,任何人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上手的流程。
个人经验通过两步,就变成了组织的能力,而这个流程和流程背后的方法论知识,就变成了一个组织的竞争力。
为什么创业要找行业内的人,招聘要找行业内有经验的高手?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多套这样的方法论积累。
当然,流程化还不够,当组织在发展,流程里面那些不耗费脑子的部分,就会用工具来自动化,配合能提高效率的工具,流程将变成一个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组织的这些核心竞争力,才是员工能够去学习70%的地方,通过这些流程、方法论去产出一个个结果,然后把上面的步骤给逆推一遍——变成你自己的经验。
这些经验,能让你在遇到新问题,新状况的时候,能够给出基于自己理解的解决方法。
这个时候,你自己的经验又可以提炼出自己的方法论和流程了,这将是你带徒弟的根本,也是你自己组建自己小团队的开始。
这是我们在职场中,从专业方向走向管理方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那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