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临沂这座城市没有爱情?

临沂这座城市没有爱情?

作者: 沂蒙地三鲜 | 来源:发表于2021-02-22 08:40 被阅读0次

    大年初六下午,鲜哥回老家,路过北京路沂河大桥,一辆豪车从右边快速超过,抬头一看,车后面的挡风玻璃上,赫然写着“临沂这座城市没有爱情”。

    冲这句话,作为临沂人,鲜哥忍不住要掰扯掰扯。

    就车主来说,这句话是调侃是吐槽。从逻辑上看,这话说得太绝对了,不正确。从现实上讲,咱临沂这地还就不缺爱情。

    过去,临沂“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非常封闭,老百姓生活在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世界里,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落后。

    对婚丧嫁娶等重大事宜,咱临沂的老百姓喜欢循传统、“尊老理”、按风俗办理。

    在鲜哥的记忆中,临沂的农村婚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相亲到结婚,定实落、传期等一道道礼仪,非常复杂并且非常隆重。

    人生大事,必须有隆重的仪式感。在临沂,这些仪式感都是很有“道道楞”、包含着老理的仪式感。

    男女授受不亲限制了男女之间的交往。就是定亲之后,情侣之间也不敢公然交往,两个人走路还得一前一后,保持适当的距离,见了熟人躲得更远。

    那个时代,婚恋就是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爱情是在结婚后慢慢培养的。

    也有极少数大胆的男女青年,看准了的不错过,偷偷地约会恋爱。

    但要想成亲,还得请个人当媒人,这样才算“明媒正娶”,符合风俗程序,得到人们认可。

    过去在农村,由于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农村的通婚圈非常小,10里算是远的。大多是亲戚之间相互介绍,四里八乡都是扯不断的亲戚。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开始大胆地追求爱情,开始自由恋爱,慢慢地“先恋爱,后结婚”,男女青年在公共场所搂着脖子揽着腰,旁若无人地晃着。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恋爱结婚一般都“图个人”,因为家庭都差不多穷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对住房、教育、医疗等资源的追求和需求加大了,不但要“图个人”,还要看对方的家庭状况了。

    青年男女,恋爱照样谈,爱情照样有,爱情并不是奢侈品。

    但大多都大胆恋爱,小心婚姻,一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有没有工作、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等“硬核”就要开始占上风了。

    有的姑娘小伙在相亲之前,先问这些“硬核”,然后再“图个人”,对上眼缘,再交往恋爱。

    对了,还有“眼缘”这个“硬核”,姑娘小伙宁缺毋滥,不对眼缘,决不恋爱,决不嫁娶。

    爱情,始于好感,胜于激情,浓于眼缘,渐淡于婚姻,淹没于亲情。

    所以,在咱临沂,不乏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心心念念、谁说都不听的爱情,就缺方方面面都称心如意的婚姻家庭。

    这种婚姻家庭,搁在哪里可都是奢侈品,搁在哪里可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第一向往。

    谁不想爱情婚姻家庭三美满,物质的精神的双丰收?

    说到这里,鲜哥讲一个74年前的那段闻名中外的伟大的沂蒙“爱情”故事。

    据央视新闻报道,去年9月份,沂蒙红嫂宋炳锋在蒙阴县坦埠镇下东门村去世,享年90岁。

    宋炳锋, 1930年11月出生,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村里先后担任过识字班班长、妇救会长。

    74年前,宋炳锋毅然喊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沂蒙山区,动员参军成为妇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村里动员参军入伍,有些青年犹豫不决,怕当兵后找不到媳妇。

    宋炳锋冲破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毅然喊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

    话音刚落,人群中一个青年就举手喊道:“俺去当兵!”说话的是阚世芝。

    送别阚世芝时,宋炳锋叮嘱他说:“到了部队要听党的话,为老百姓解放多出力!”

    阚世芝到部队后英勇作战,在孟良崮战役中两处负伤,手指被炮弹炸掉一根,腿部被弹片擦伤,荣立三等功一次,因负伤成了终生残疾。

    1948年春,阚世芝复员还乡,他担心自己残疾会连累宋炳锋,就对宋炳锋说:“我现在这个样儿会拖累你的,你要改变主意,俺不怨你!”

    没想到,宋炳锋却两次上门,坚定地表示要嫁给阚世芝。宋炳锋:“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说话就得算数。嫁!”

    对了,还有抗战时期,莒南县洙边村女青年梁怀玉,为了动员参军,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

    这个“嫁”里面,不仅包含爱情。

    谁说临沂这座城市没有爱情?早就有,而且还感天动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临沂这座城市没有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hh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