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接着说说原动力的发掘和自制力的培养,却被一位伙伴的留言逗得哈哈大笑。
“悠然”留言说:“这两天很困惑,孩子积攒的压岁钱和零花钱非要买手机,不赞成,但怎么沟通呢?”
短短一句话,非常生动形象,入木三分。
你们能够看出,笑点在哪里吗?
第一,从根本上,大人根本就不是沟通交流嘛。
沟通交流,是在谈话之前,不抱成见,目的是互相交换意见,彼此增进了解。
现在大人心里已经有“不赞成”的态度,其实大人想的是:“我太不赞成了!怎么说服他?”这怎么能叫沟通呢?
源头无活水,自然无交流。
所以,亲爱的大人们,我们不能习惯性地使用漂亮的中立的词语。这是一种下意识粉饰自己内心的举动。
一旦粉饰,我们就不能正视自己的内心。
不能正视,就无法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样无论是当父母还是当老师,都和孩子很难相处。
要知道,“真”是孩子的灵魂。
第二,你家肯定有存款。如果你存了很久的钱,想买个房子。我告诉你:我不赞成。
你会怎么做?
你肯定会骂我:你算哪里来的,我自己想买房子,你凭什么不赞成!
看,这就叫物权。你跟我分得很清楚。
那你跟孩子呢?
你自己也写得清楚明白:“孩子积攒的压岁钱和零花钱非要买手机”。
是“孩子积攒的”,可见属于孩子,是“积攒”的,可见不是短期想法,“非要”可见意愿强烈。
套用你对待我的说法:你(童喜喜)算哪里来的,孩子(我)自己想买手机(房子),你凭什么不赞成!
我知道,你跟孩子的关系,我跟你的关系,两者毕竟不完全相同。
但是,还是有相似之处,对不对?别忘记“物权”两个字。
第三,其实,你跟孩子、我和你,两者关系有一个关键点不同,是:孩子是未成年人。
也就是说,我和你,都成年了,能承担各自的责任。
但孩子未成年,所以不能完全承担责任。
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更加需要智慧,引导孩子是我们的职责。
具体举例来说:如果孩子想买手机,父母应该怎么办?
一,应该认真听取孩子买手机的原因。
如此坚决地想买手机,理由肯定在心中郁结已久。
请孩子完全说清楚,自己冷静地认真地倾听。
二,双方(不是父母一方)进行充分的分析。
是否喜欢,是不讲道理的;是否正确,是有标准的。
买手机可能带来什么后果?是否会造成不利影响?
请孩子自己分析,父母进行补充,双方共同讨论。
三,父母必须履行自己作为监护人的职责,根据讨论的结果,给予理性的建议。
建议有很多种。越是智慧的脑袋,越能想出更多建议。
比如,不买手机,是一种建议。比如,买手机,商量使用方法,限制它的危害,是第二种建议。比如,借手机先试用,是第三种建议。
仍然要注意,是建议,不是决定。
得由孩子决定。
当然,在所有建议中,都应该约定底线:一旦违反什么底线,手机没收多长时间直至完全没收,等等——这就叫责任。
权力和责任,应该对等。
这样,买手机本身,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而且是一个训练表达能力(陈述买手机理由)、锻炼思考能力(讨论是否应该买手机)、培养孩子责任感(违反底线要受惩罚)等等各种能力的小课程。
对于有心者而言,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可如此成为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