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教育的美国教授说到:“提出了问题:孩子不属于父母。那么具体操作上呢…有何不同?”(其实,把美国称为米国,是我故意的啦。如果不是担心大家看不懂,真想一直称为米国,嘿嘿~)
话说教授除了得意忘形时会失言之外,从理性上是绝对支持“孩子属于孩子自己”这种观点的。
他一边提出问题,一边主动提供答案,举了一个关于物权的例子,说明“孩子属于孩子自己”这一理念,在落实到操作中的问题:孩子的物权。
有时候,中国父母们带着孩子外出时,自家孩子手里拿着一个玩具,被朋友家的孩子看上了。
此时,慷慨的父母往往会说:拿去吧,我家里还有。
如果自己孩子不乐意,就会受到父母的一番教育。
很少有父母想一想,自己这样做对吗?
百度百科扫盲: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孩子萌发物权的意识,是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0-1岁时,孩子除了身体之外的东西都顾不上,所以自己的玩具谁都能玩;到2岁左右,基本掌控身体,逐渐明白“你、我”,“你的、我的”。
就这样,孩子萌生了独立自主意识,并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
孩子的玩具,不是孩子自己买的。但是,孩子所拥有的玩具,相当于父母或亲朋的馈赠,是属于孩子的。
父母有权力把孩子的玩具送人吗?
不。
父母可以建议孩子把玩具送人。但是,孩子有决定的权力。因为孩子享有玩具的物权。
父母自说自话地把孩子的玩具送人,这种行为侵犯了孩子的物权,其实还是小事。
更重要的是,这样自以为是的父母,在为孩子做主的时候,破坏了孩子的独立性,挫伤了孩子的自主意识,遏制了孩子的成长原动力。
为孩子做主 = 成为孩子的主人 = 破坏孩子独立性 = 挫伤孩子自主意识 = 遏制成长原动力
这是一个极其糟糕的等式。恶性循环!
却被无数中国父母和老师,在满怀善意中,日复一日的践行着。
满怀的什么善意呢?
这种善意,打着一面愚蠢得鲜艳的旗帜:“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所以,大人们一方面盼望着:孩子要是自己热爱学习,主动学习,那该多好啊!
一方面又操持着:“我都是为了你好啊”,认为自己经历得多,又满怀善意,所以孩子应该多服从。
大人喜欢听话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在人生的起步阶段,的确是学习成绩好一点——因为听大人的话,努力学习,死啃课本,分数当然高一点。
可是,大人说什么,孩子都说“好”,这是最危险的。因为这只能说明一点:孩子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
一个没有脑子的孩子,怎么可能走远呢!
这样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从学习中感受的是苦不是乐。哪怕是从考试中取得了成功,也只是感受到自己高出众人的快乐,而不是感受到获取新知的兴奋,结果,时间稍微长一点,容易倦怠,诱惑稍微大一点,容易迷失……在人生马拉松中,很容易走上岔路。
面对大人,孩子敢说“不”,这起码可以证明一点:孩子自己在思考。
孩子的思考是否正确,是接下去的第二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只是方法技巧的问题。
对于父母老师来说,需要做的,首先是执行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等式:
让孩子做主 = 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 加强孩子的独立性 = 强化孩子自主意识 = 增强成长的原动力 = 增强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
就这样,培养出好学的孩子。
因为,只有好学,才可能自学。好学是自学能力的基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