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学习小结。
之前的文章《学习时要直面错误》里,一个朋友留言说:“要不是陪着小朋友再来一遍,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把习得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了。”真有这样的感觉。
刻意学习
当下有一个概念叫做“刻意学习”。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并不是说一个人要很努力很努力的学习,因为“努力”是很难量化的。
类比一个跑步的概念。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基础要练习长距离跑步,那么可以从快走开始。等到快走已经很轻松了,再变成短距离慢跑,比如1千米;然后逐渐增加到3千米,5千米,1万米。
这个人一直在超越自己的极限,渐渐就可以适应长距离的跑步了。这就是“刻意跑步”。如果这个人一直停留在快走的阶段,坚持10年,这也是不错的锻炼方式,但是这并不是“刻意跑步”。
因为他并没有一直挑战自己的极限,也没有达成“练习长距离跑步”的目标。
一个孩子每天都挑灯夜战,如果他并不是在坚持挑战自己的理解力的极限,那么也许他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所以,需要得当的方法配合,才能做到“刻意学习”。
“刻意学习”是要挖掘出学习材料中看似显而易见,但是背后蕴藏的丰富内容。
总结下,刻意学习里的两层含义:
1.挑战理解力的极限,让学习者始终逃离舒适区,向不舒适但可以进步的方向慢慢前进。
2.挖掘那些显而易见背后的真相,梳理出真正的逻辑。
十以内的减法
最近在和草莓练习十以内的减法。草莓在数学练习册上做题的表现是不错的,结果基本都是对的。但是我发现,她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扳手指。
对于我们这些家长来说,任何十以内的减法都是条件反射般地就可以报答案了。所以我好奇的是,从何让草莓可以从“扳手指”到“条件反射”呢?这中间我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先是想起了卖油翁的故事,卖油翁可以把油经过铜钱眼里倒入容器而让油不碰到铜钱,他的水平这么高是为什么?“无他,唯手熟尔。”就是多练习。
那么,除了每天反反复复的计算十以内的减法以达到多练习,然后熟悉掌握的目的以外,这个任务是否可以进一步拆解呢?
我之前训练草莓熟悉拆数字,就是希望能在这里用上。拆数字的表如下:
那么遇到10以内的减法时,需要两个步骤:
1.知道被减数可以分成减数和答案;
2.根据第一步报出答案。
练习的时候,则先可以对照这个表来练习,能通过查表的方式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里,其实是在不断地熟悉这个表。之后再把这个表背过并熟练掌握。
通过这样的分解练习,孩子就可以逐渐达到“条件反射”的水平了。
例如,9-6=?先通过表,知道9可以分成6和3,然后得出答案,9-6=3。这个过程很重要,比孩子通过扳手指得出3要重要。
要让孩子从依赖手指发展到依赖这张表,之后再熟悉了这张表,就会掌握好十以内的减法了。
训练的意义
如果孩子从表里能找到“9可以分成6和3”,但是仍然说错答案,那我们可以知道问题出在第二步,虽然第二步看似简单,也是需要让孩子多练习几次掌握的。
通过分解,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当孩子报不出答案的时候,问题出在了哪里,从而针对性的解决。
更有意思的是,本来孩子通过扳手指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我却把事情复杂化了,让孩子有时候反而把原先可以作对的题目给弄错了,这样有必要吗?我认为很有必要。
首先,我觉得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
其次,我认为这样是在试图寻找一个表象背后的原理。越是我们觉得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们其实往往就会忽略事情背后的原理。
最后,慢就是快,这样后面学习其他内容,她可以尝试同样的方法。
这就是我想说的,很多事情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为什么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容易发火。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父母觉得有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孩子未必看的清楚明白。于是,这种错位导致了双方的矛盾。
下面总结一下草莓今天的学习情况:
语文方面:没有推进。
数学方面:继续练习10以内的减法以及课本上的一些练习。
英语方面:复习了之前的英语学习手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