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明哲保身之人。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使我逐渐成长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私、精明、随大流都是我的标签。所以我虽然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却一直保持深柜状态,怕一旦出柜就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挤、孤立、嘲笑,即使到大二,跟家人、朋友、室友都全面出柜之后,也对于同性平权运动持着旁观者的态度,觉得他们很多时候是在作秀、是耍幼稚,社会大环境摆在这里,他们喊喊口号又能改变什么?搞不好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还会被彻底清扫。
直到有一次,跟我妈聊起天来,那时距离我跟她出柜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平时我们聊起这个话题,她也表示支持我,我心里自然而然地以为她已经完全接受了我同志的身份。但是那天,也许是情绪激动,聊的很开,两人都敞开了心扉,她却说出了“同性恋就是病”这样的话。当时我非常难受,难受后是极度的愤怒,原来她口中一直的理解与支持只是表面功夫,实际上她内心深处无时不刻地觉得我这种行为是恶心的、是不自然的、是需要矫正的。虽然后来我们经过沟通,她也向我道了歉,并解释那是由于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才会妄出此言,并开始有意识的了解相关知识。可是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无知是罪恶的根源。
社会上很多偏见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不了解、懒于思考、缺乏沟通。就像很多医生觉得很多男同性恋应该被制止是因为他们每天接手的大多数艾滋病例都是男同志,但是他们却只是停留在自己的直观感受层面,没有思考男同志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因为他们被社会忽视、被边缘化,所以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能在厕所等不卫生的地方进行性行为,以及他们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教育,导致这种行为发生在不带套的情况下。所以说,我们应该制止的不是同性恋,而是社会的忽视、偏见、压抑。很多没有接触过同性恋人群的人,他们对这一群体由于缺乏直观感受,只能从影视作品或聊天中获得信息,但这些信息跟真实情况是有偏差的。
昨天晚上参与了同伴小班讨论会,主题是关于性骚扰、性行为、性别认知和性取向。我有一个先验假设是,参与这个活动的人肯定都是对这方面有一定知识或是比较有兴趣、比较开放的群体,可是我发现,大家在讨论前面几个话题时都很政治正确、很统一,但是聊到LGBT时,却明显暴露出他们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他们对这一群体的很多认知都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这让我深深意识到同权运动的必要性。他们说很多影视作品缺乏对这一群体真实生活的刻画,但事实是,由于文化封闭,鲜有人去看这一群体的纪录片,很少人有闲心去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才能吸引大家的目光,在大众心里种下平权的思想,这样之后才能逐渐走入正轨。
我一直以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面对LGBT平权运动的原因,一方面是性格,一方面在于我比较幸运吧,有非常通情达理非常爱我的妈妈爸爸,一群无论我走到哪儿变成怎样都不离不弃的儿时玩伴,还有身边思想开放包容性格温润的室友们,还有那些曾经陪伴我体味了爱情的酸甜苦辣的那些女孩们,是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鼓励,才让我的出柜之路比别人更顺畅,让我更快地完成了自我认同,所以我只是偶尔被一些陌生人以偏见对待,面对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的保守而导致选择未来的路变得少了一些,但仍有不少,但是更普遍的情况是,广大的同志群体遭受着普遍而持久而深刻的偏见对待,被边缘化,权利和尊严被剥夺,生活没有了选择,对没错,是我的无知,造成了我的自私狭隘,身为其中一员却不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是不合理的。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社会对同志群体的歧视和压迫,是那些反同者的错吗?我觉得这样归因过于肤浅,缺乏深层思考。那些反同者为什么这么厌恶同性恋?是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传统文化、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政府不明朗的态度、同性恋知识的缺乏造成的,如果国家能真正意识到这一层面,那么就知道,最应该做的不是谴责同性恋,而是在学校里普及同性恋知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落后观念。当然我也知道,这不是一日就可以办成的事,毕竟还有大批怀揣着陈旧保守观念的中老年人,他们必然是同性恋教育普及的强大阻力。所以说,不是反同者的错,当然也不是同性恋者的错,国家也有其难处。所以说,面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应当一味地互相指责,而是应该共同去面对这一问题 。如何面对?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没错,世界是被智慧的人塑成的,但却是被勇敢的人不断突破不断完善的。
在这里就要讨论另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持有怎样的哲学信仰,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果你是个坚信牛顿物理学的人,那么一定也相信机械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安排好了,按照已经制定好的规则运行,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我们不过是提线木偶罢了。可是如果你对物理学再多一点研究,到量子领域,你就会发现,其实在科学上也逐渐显露出,宇宙真理是不存在的,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所以说那种命运论不过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罢了,远远不是什么看透了尘世的终极正确的人生观。如果你是毛爷爷的迷弟迷妹,那么你一定是励志学的坚定拥护者,相信主观能动性的无限强大,对各类心灵鸡汤文如数家珍。但是反观一下现代社会结构,你基本就已经可以绝望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阶级固化,资本成为最大赢家,没钱没权没运气没优秀基因的我们这些普通人,只剩下努力这一条底线了,这也就是现在主流价值观弘扬努力的原因,因为大家都明白,其他的都不能拿来说事。可是仅仅是主流价值观宣传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你看过《超脱》,你一定会被下面这段台词触动:“如果你能想到的都在眼前,那么你的思维又如何插上想象的翅膀呢?双重思维,即使明知是谎言,也会去相信,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只有变漂亮,才会快乐。我要变漂亮,必须去整容。我要变得苗条,出名,作时尚先锋。在我们余下的时间里,一天24小时,都会驱使我们每天努力工作,使我们在沉默中灭亡。为了保证我们的思想不受侵害,能够与侵入我们思想使我们日渐沉默的力量抗衡,我们必须学会阅读,一次来激活自身的想象力,去培养我们自己的意识和信仰,我们需要这些技能来保卫和维护我们自己的思想。”盲目的追随大众,追随主流价值观的标准,这种理念早就不再适用了,即使是对于那些极端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也很难再通过这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了。我在这里不是要否认努力的价值,如果从客观的经济利益角度,的确,努力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它对于人心的价值不可忽略。人人都需要信仰,而对于我们这样一群,没有宗教信仰,没有老婆孩子老人需要赡养,没有绝对崇高的理想可供追求,经常迷茫地看不见路的新一代年轻人,努力,绝对是最好的信仰了。可是,我们往往曲解了努力的意义,我们常常做着无所谓的事,却偏执地认为那是努力,如果心理脆弱点的年轻人,遇到个付出的”努力“没有达到他所想要的回报时,他便开始了对于信仰的怀疑,而此时有没有新的有足够吸引力的信仰可供替补,那么他就只能迷茫,沉沦,变得怨天尤人、愤世嫉俗。这怪他们吗?其实很难这样妄下结论,怪只怪我们的社会还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了吧。
我一直认为所谓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只存在差异性,就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基本物理学原理一样。所以,我们这些同志平权运动是否也从根本原理上失去了正当性呢?非然。如果放在无限空间与无限时间的维度来说,这种行为的确没有意义,可是在那种维度下,任何事也都失去了意义,所以在那种情况下讨论问题根本没有价值。我们应该在承认绝大多数事是有意义的尺度下讨论问题。不知可否的是,目前社会的大趋势是在追求进步的(人类的毁灭欲暂时还没有胜过创造欲),那么什么才是进步呢?换句话说,驱使我们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动力是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四个字可以概括:满足欲望。但是不同人的欲望是又交叉重叠的,那么这里就高下立现了,进步的社会就是能尽可能多地满足每个人的欲望,使得这种交叠地带更少。这样推理下去,社会进步的一大特征就是尽可能的多样性。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到同性恋平权运动的根本理论依据了,那就是促进社会的多元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整体幸福感的提升。
之前参与了一个消费产品大会,上面说的一个观点很打动我,现代市场研发的不再是大数据,而是小数据了。的确如此,如果你在公司跟过一些项目,你就会发现,现代工业的细节已经做到了一般人很难察觉的程度,“细节决定成败”这句高中数学老师一直对我说的话,逐渐成了社会普遍认可的箴言。注重细节,注重个体化差异,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不是大群体的特征,不再是刻板印象可以极大提升社会效率的时代了,我们需要关注个体,关注边缘。我曾经有过一个认知,就是理科生注重普遍规律,希望能找到一条宇宙真理然后解释一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有这样一层意思吧,而文科生关注差异、关注个体,更具有人文情怀,这大概可以作为现代社会情商高的文科生的经济水平在逐渐超越理科生的现象的一种解释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