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共读《昆虫记》(一)
7月6日 第一日
昨天老妈要求我每天要看名著。不仅看,还得写随感。好吧,好吧,看在要考试的份上我就勉为其难的看吧。
幸好老妈让先看《昆虫记》,其实我小学就看过,嘿嘿……
我刚打开妈妈刚买的新《昆虫记》,立马发现不一样。匆忙去找出小学的那本。一对照,我晕了——为什么同样的书同样的作者,内容竟然不一样呢?我问老妈,老妈说这和版本、翻译、主编、读者受众有关系。听完她说的,我更晕了!心里想,作者难道不是写了好几本一样的书?老妈看我一脸迷茫,接着说——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而把作者的书删减删减,改一改。小学生编个简单点的,想快速了解的看框架式梗概版的,爱文学的看原版……。看我有点明白了,老妈直接说——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表现之一。
最后我的确明白了,但却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至少书的标题后要标识上——“改编版”。
——《昆虫记》第一日
小作者:232班 郭越可
又是一年暑假,热爱文学的我已经再次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我所接触到的第一部书,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没错,就是法国作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
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而《昆虫记》,就正是这样一本好书。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拿到心爱的好书,总喜欢先看看书的封面,我也不例外。《昆虫记》一到手,我立马将它的封面展开,以便我更好的欣赏它。而它,也没有辜负我。紫色的封皮上,有一只绿莹莹的小昆虫,他有着长长的触角,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对吹弹可破的翅膀,两条强壮的后腿,以及四条灵活的前肢。他现在可忙了,瞧!他“一心三用”:两只手握着吉他,弹一首《成都》给我们听;一手扶着“花话筒”,随时准备着献歌一曲;还有一只手拿着口琴,吹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童年》……
除了这样一只可爱的小昆虫以外,封面上还有一些名人的推荐语,如著名作家周作人、歌德等,都给这部书写过推荐语。在封面的折叠页里,隐藏着大量的作者信息,包括作者法布尔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昆虫着迷的一个小故事。而这些,一方面增加了书的美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欲望。 ——小作者:240班 任泽林
少年共读《昆虫记》(一)7月7日 第二日
带着满心的好奇与渴望,我翻开了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再熟悉不过的目录了。从目录里我得知,这本书共分为二十三章,而且每一章都不同,每一章都有新内容。
翻过目录,书的内容呈现在了我的眼前。第一章与第二章,分别围绕“池塘”和“孩子”两个关键词展开叙述。“孩子”自然是指童年的法布尔,而“池塘”又是指什么呢?通过阅读,这个问题逐渐被揭开了。
原来,法布尔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他的父母为了维持生计,让法布尔趁着空闲时间去放鸭子。为了让鸭子们能够尽情的玩水,法布尔想到了后山的池塘,而正是这个决定,也从此改变了法布尔的一生。
当鸭子畅游水中时,法布尔正在专心致志的观察着水中的植物;当鸭子上岸休息时,法布尔又开始欣赏美丽的甲虫了。正是这种对昆虫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使法布尔最终步入了埃杰克索书院,并且能够开始光明正大的研究昆虫了,这对法布尔来说,无异于天大的好消息了。
小作者:240班 任泽林
你们探索死亡,而我的探索生命;你们追求真理,而我放飞梦想。
我们盼望见到《邋遢大王》中的老鼠,《舒克贝塔》里的舒克,贝塔。就如同文豪鲁迅想见到老鼠成亲一般;我们希望的“百草园”,也如同法布尔所拥有的“荒石园”一般,我们从梦想出发,在书中觅得的真理中前进。
一座废弃的房子里上演着一出出绝世大戏——那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微妙奇观。
有人愿意将美定格于一瞬间,但他却爱在大自然中探求美,探求那一种天然的,不可言喻的,野性而又细腻的美。
打开《昆虫记》第一章《荒石园》,让法布法带你畅游梦的真理。
——第一章《荒石园》232班 郭越可
少年共读《昆虫记》(一)7月8日 第三日
圣甲虫的坚持与掠夺。
它一次次的想将粪球推上斜坡,它滚了下去,但它毫不气馁,十次,二十次……多么令人深省!如同希腊神话中被诅咒的西西弗斯。在人生之中,挫折困难无处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什么?迎难而上,还是择轻松容易而走?
圣甲虫呢?它是迎难而上。也许有人会说它们渺小,也许有人会说它们没有思维,但它们,也定能做你我的老师。贵在坚持,贵在坚持!
科学需要批判性思维。有些公认的确论也可能是错误的。在法布尔之前,人们对圣甲虫的公认是——它们会相互帮助。其实不然,经过法布尔的认真观察,发现它们之间是掠夺,而不是互相帮助的美德。正如我们在《河中石兽》中的所获:既不能像寺僧一样盲目找寻,也不能像讲学家一般据理臆断。
生活无“真理”,实践出真知。在许多所谓的“真理”面前,应该用批判去践行自己的看法、见解。
人都有贪心,在圣甲虫的世界中,没有真正热心的好心人,没有不贪心的合伙人。就如同这残酷的社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是个看“脸”的时代,是一个尔虞我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你是什么位置,我,又是什么位置……
——《昆虫记》第二章《圣甲虫》7.8
残忍的“祷告者”——螳螂
小作者:240班 任泽林
螳螂,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印象中的螳螂,就是那种仪态万方地半昂着身子,两只前腿如手臂般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祷告的模样,因此,人们虔诚地称他们为“祷告者”。
而人们口中的祷告者,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是真诚温情的,相反,当他们猎捕食物时,则更像是一位冷酷无情的杀手。
像蜘蛛一样,螳螂认为速战速决是最好的猎捕方式。他们不会静待猎物体力费完后才进攻,因为对于能力者来说,他们有能力直接致猎物于死地,何必费力和这些“盘中餐”耗呢?
但世事难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螳螂虽然厉害,但他们在幼虫时,则是受尽屈辱。他们需要担心守在窠巢外的蚂蚁群,蠢蠢欲动的蜥蜴以及成群的黄蜂,他们随时准备吞食掉这些螳螂幼虫,这些就成为了螳螂幼虫生存的最大隐患……
螳螂的残忍不仅仅表现在对猎物的心狠手辣,同时也表现在他们对同类的自食上。螳螂,他气概神圣,貌似修女,却凶狠恶毒,心如魔蝎。他们以自食同类为乐,而且,在新婚之夜,雌螳螂为了生育后代,不惜残忍地吞食掉雄螳螂。像这样一个残忍的“屠夫”,又怎么会得到动物界各位“大佬”的认可呢?
螳螂,就是这样一个捕猎物、食同类,却最终连自己的幼虫都保护不了的悲催的“冷血杀手”。
最后妈妈有话说:
两个孩子,一个叙述严谨,一个论说严谨。
小任同学如同讲故事一般,从小昆虫的点点滴滴引导我们去探知事情最后的真相。完整细腻的叙述,让我们如同亲临现场。由叙到论,水到渠成。
小郭同学则是开篇一锤定音,然后在冷静的抽丝剥茧中去论说昆虫,论说人生。妥妥的议论风。由文到人,非常具有思辨性。让随感有了别样的张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