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刀锋》领读总概

《刀锋》领读总概

作者: 布衣暖暖 | 来源:发表于2022-11-30 22:13 被阅读0次

    今天是学堂的领读课,由慕容歌老师领读毛姆的小说《刀锋》。领读内容主要是围绕毛姆的生平和创作历程来展开。

    威廉·萨摩赛特·毛姆,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1874年1月生于巴黎英国大使馆。他的父亲劳伯特.奥蒙得·毛姆,当时在驻法英国大使馆任法律事务官。毛姆出生时,他父亲已有三个儿子,他是家中最小的成员。

    不幸的是他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因家中无人照顾,被送往坎特依叔父处居住。在他渡过英吉利海峡,第一次登上祖国的土地时,他简直不会讲什么英语。因此,法语和法国文化一直影响着他。

    1897年,他因染上肺疾,被送往法国南方里维埃拉疗养,开始接触法国文学,特别是莫泊桑的作品。1891年,他去德国海德堡住了九个月,在大学里听过古诺.费希尔讲授叔本华的哲学和文学课;1892年,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学医;学医期间,曾赴伦敦兰贝斯贫民窟当了三个星期的助产士,这段经历使他动了写作的念头。

    1897年,他医科毕业,同时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莉莎》。这部写贫民窟女子莉莎悲剧性结局的小说受到批评界的重视,特别是文坛耆宿艾德蒙.戈斯的赞扬,使毛姆决心放弃行医,从事文学创作。

    毛姆一生最喜欢游历。从他接受安德鲁.郎格的错误劝告开始,这个爱好一直持续到晚年,对他的写作生涯产生了无法估计的影响。

    他曾经漫游南海群岛,并在塔希提岛发现印象派画家高更画的窗板,回欧洲后便写了以高更为主角的《月亮和六便士》。他继续游历远东、美国、欧洲、北非等地,写的短篇小说、小说和游记都广受欢迎。一九二八年,在法国里维埃拉的法拉特角买下一幢曾属于比利时国王的别墅,继续写作。

    二次大战爆发后,毛姆由尼斯避难到英国,继而赴美国居住,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返回里维埃拉的故居。

    在美国期间的一九四四年,他出版了《刀锋》,出版后不但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而且受到英国小说家、一个严峻的批评家弗吉妮亚·伍尔芙夫人的称许。虽然带有自传性质,但主要是叙述他的相当实事求是但不随流俗的文学见解和人生哲学;这部书应和《一个作家的笔记本》(一九四四)作姊妹篇读。

    由于童年在法国度过,青年时期在法国养过病,中年后又定居法国,并且经常旅行,毛姆可说是一个最没有英国气的英国作家。他的外祖母孀居之后,曾经带领两个女儿——大女儿就是毛姆的母亲——来法国以写小说和儿童文学谋生;毛姆好象不但继承了他外祖母的写作才能,而且继承了她的亲法国倾向。

    小说《刀锋》写了一个参加第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拉里在军队中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去救拉里而中弹牺牲。

    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

    为此,他丢下未婚要来到巴黎,两年后和未婚妻解约,又从巴黎遍游世界各地,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给亲友,自己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打算隐身人海,以终天年。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那真正的理想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生活的模样,并为之实现而不懈努力。

    但因生长生存环境不同,阅历不同,每个人理想生活又千差万别。

    拉里无法接受前一秒还在一起聊天的战友,突然之间就生死相隔。这次打击使他惊觉人生无常,不可超越。

    对此拉里的解释是:经历了那么多事以后,他做不到,也不想勉强自己。他说:“问题就在这里,我也还不太清楚。我并不怕犯错,搞不好会在其中一条冤枉路上找到人生的目标。”

    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是被别人认可。即男人就应该像书中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尔所说的那样:“男人就该工作,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也才是造福社会的方法。”

    但是,如果把这种被别人认可当成人生目标,当成我们做某件事的终极动机,那么说明我们是不自由的。

    人生在世,到底应该怎样生活呢?这是作者的疑问,也是万千读者共同的疑问。

    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也不是别人能够决定的。只不过当你选择的生活方式与别人不同时,身边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能理解。

    拉里觉得只有从物质财富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那这是不是也代表了毛姆的人生观呢?

    正如约翰伯格在《enough》一书中所说:“金钱确实能够提供幸福,但随着我们很快习惯了更高层次的物质财富,这种幸福也变得转瞬即逝。”

    诚然,当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就不会被身边其他东西束缚。

    跨越了难以逾越的刀峰,抵达心灵自由的彼岸,实现了“世俗的幸福”和“心灵的宁静”。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是活成最想成为的自己。

    在《刀锋》中的每个人都做了自己想干的事:拉里将物质置之度外,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伊莎贝尔放弃爱情,得到了物质的富有和享受;苏菲遭受家庭重创之后,自甘堕落、麻木求死;苏珊为了生活无虞,流连风尘……

    《刀锋》向我们展现着世界的精彩,同时也书写着人生的孤独,在你来我往中,很多人再也找不见来时的路。

    也正因为这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毛姆替读者也替自己尝试了多种人生面向,与此同时,一些幼年的经历也在他的小说中闪现,或悲或喜,在岁月的流逝中,都蒙上了不同以往的瑰丽色彩。

    拓展内容:关于对毛姆的评价:

    传记作家特德·摩根曾这样评价毛姆:“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

    马尔克斯说,毛姆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奥威尔说,现代作家里毛姆对他的影响最大;村上春树将毛姆作品视为案头书,时不时翻出来读;刘瑜则将毛姆作为最好的旅行伴侣。她说,如果旅途中只能带一本书,她必选毛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刀锋》领读总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ns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