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嫁的新娘》
一曲《疼爱妈妈》听得我泪流满面。词作者那生动、朴素、朴实的创作和曲作者那动人的旋律,加之艺术家深情的演绎,把歌曲的内涵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的面前: “一颗心融化着酸甜苦辣。
一双手每日每夜忙活着家。
泪水肚里咽,零钱省着花。
一把情,一把爱,把儿女拉扯大。
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
一颗心围绕着春秋冬夏。
一双手风里雨里遮挡着家。
香的给婆婆。甜的给娃娃。
一把情,一把爱把日子过成画。
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
疼爱妈妈就是听妈妈的话……”
歌声唱出了我的心声,歌声表达了我的心情。歌里字字句句都是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
伴随着歌声,我的记忆像被一个孩童牵着暮年的我,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沂蒙山区的那个小村庄。母亲在那里出生,并在那里度过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母亲初嫁到我家时,她大概22岁,是共和国成立的前夕。
那时我的家虽不算富裕,但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母亲嫁到了一个上有公婆,下有侄子。(我伯父的儿子)还有叔、伯,小姑、妯娌的家庭。爷爷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每天都吃小灶。在这样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母亲同他们生活在一起,和他们的关系长期以来都处的非常融洽。用她老人家自己的话说,“俺从来没和婆婆红过脸。从来没小姑妯娌发生过不快。”这其中不乏有母亲长期以来对家庭无怨无悔的奉献与付出。母亲贤惠,善良、,包容,豁达的生活态度感动了家庭每一个成员,赢得了家人的尊重与爱戴!尤其是我年幼的堂哥——一个出生半个月就失去了母亲、缺失了母爱的可怜孩子。虽然有爷爷奶奶姑姑们的精心呵护,百般疼爱,但缺失的母爱,成为了他幼小心灵的疼痛与空白!他渴望母爱,想要妈妈。竟把刚过门我的母亲——他的二婶当成了自己的亲娘!母亲把伟大的母爱无私的赐予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年轻善良的母亲,怜爱我幼小的堂哥,从此,担当起他的亲娘,并把他视为己出。集百般疼惜,万千宠爱于一身。幼小的堂哥整日围绕在母亲身边,撒娇耍赖。甚至睡觉也不去奶奶屋里,睡在他二婶的被窝里,枕着二婶的臂弯,甜甜的进入了梦乡……母亲用博大母爱滋养着幼小的生命。
在其成长过程中,又重新拾回了缺失的母爱!一路成长,心中充满着自信与阳光!
母亲优秀的品德绝非偶然,这是她从我姥姥那里继承,和得益于姥姥从小对她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就在母亲出嫁之前,我的姥姥还叮嘱母亲:“你过门后一定要孝顺公婆,和妯娌小姑噶活(团结好)好。尤其是人家还有一个没娘的孩子,全家都拿着当宝贝,你一定要善待人家,拿着当自己的孩子对待!”母亲一一记下。堂哥回忆说:“那些年二婶每回娘家,都带着我一起过姥姥家。年幼的我感到骄傲幸福。(直到11岁时,我才知道真正的姥姥家)二婶真的拿着我当成了自己的亲生!”
母亲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生产技术十分落后。那时的山东老家,儿子结婚后不能马上分出去,需要很多年以后才分出去,如果马上分出去单过,就会被人看作是一种不仁的行为,会被大多数人耻笑。我的家庭也不例外。十口人,三代同堂在一起生活,在一个锅里吃饭。母亲和妯娌们轮流做饭。仅做饭一件事就十分繁杂。那时的主食是煎饼和地瓜。看似简单的煎饼,操作起来非常麻烦。每天晚饭后,把几种粮食寖泡在盆里(主要是地瓜干)第二日清晨,用石磨把它们磨成糊状。轮到母亲做饭时,母亲早早的起来,推着沉重的磨,一圈一圈的走着,不知走了多少里路程。到直把它们磨成糊状,然后再用鏊子摊成煎饼。那时摊煎饼,有两种摊法,一种是刮耙,(一块长约20厘米,宽约5厘米的木板,把中间钉上长约30厘米园木棍,形成丁字型。)一种是轮耙。(把一个似小擀面杖的木棍再钉上一个形成丁字型)母亲两种技术都非常娴熟,自然摊出的煎饼又薄又匀。在加工干品粮食时,是用碾子碾压,母亲也是推着沉重的碾子一圈一圈的走。直到把粮食轧碎,压细,然后再根据需要,用箩,用筛子,把它们箩好,筛好备用。母亲做这些家务是无可挑剔的。那时在“大家”过日子时,遇上年节就包饺子。(当时是最好的饭)面粉自然来自小麦,先把小麦洗干净,再晒至半干,用碾子压碎,再用箩箩出面粉,第一遍是精粉,第二遍是粗粉,第三遍是黑粉。母亲从来不舍得吃精粉的,只吃粗粉的。母亲让父亲也吃点精粉的,最后,父母亲都不舍吃,精粉都让给了爷爷奶奶和我们这些孩子们。
《独挑生活的重担》
我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极大欢乐。给父母亲带来了无比的喜悦。同时,也给母亲带来了生活的压力。从小就体弱的我,也不知遇到了什么鬼。(可能缺少钙、锌、铁等微量元素)整日无端的哭泣,莫名的嚎啕。常常是由于过度的嚎啕引发了惊厥。(抽搐)给母亲带来了无尽的惊恐和莫大的惆怅。为了给我治病,母亲把家里不多的粮食(小麦)用尽了!在我记事后又得了一次怪病,老家叫“盘牙钉”。张不开嘴,不能说话,不能喝水,更不能进食。由于饥饿脱水,我已是奄奄一息。母亲心急如焚,领着我到处医治,千方百计的请医生,找偏方,丝毫不放弃,终于,在母亲不懈的努力下,我的病情有了好转。那些灰暗的日子,我给母亲带来多少焦虑和煎熬!
山东老家的冬季是十分寒冷的。室内温度都在零度以下。那时没有取暖设施,没有火炕,睡在冰冷的硬板床上。母亲怕冻着她幼小的孩子。竟把我放在自己的肚子上睡觉。整个冬天的夜晚,母亲的肚子成了我温暖的小床,我睡在了母亲的肚子上。母亲用体温温暖着她的女儿。任凭着我的尿液浸渍着妈妈的脊背……(哭)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豁达,坚强的普通农村妇女。
大跃进年代,是母亲走向艰难生活的开始。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在老家独自带着我们艰难度日。(父亲那时去了张店新华制药厂工作)母亲除了料理好家务,给孩子们做吃穿,洗涮,还与男人一样,下地干活儿。她参与了大炼钢铁,深翻土地。白天,母亲干着超负荷的体力活。用山东老家当时独特的独轮车,两边各是一个柳编的长方形大筐,往地里推土推粪。每一车都重在五六百斤以上。母亲顽强地同男人们一起劳动,一起挣工分。超负荷的劳动使母亲十分消瘦,甚至是骨瘦嶙峋。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在那个年代是轰轰烈烈的,人们积极地投入,踊跃的参与。
由于大炼钢铁需要原料,母亲也和其村里人一样,响应号召,把自己家的铁锅砸烂,把所有的含铁的金属器俱,包括衣柜上的饰件,全部抠下来上交。
全村的人都去吃大食堂了。
在地里劳作了一天的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再背着抱着领着她的四个孩子,去食堂吃饭。三妹自幼体弱多病,营养不良,三岁多的她还不会走路。母亲十分心疼,有时想做点儿吃的给她补充点营养。无奈,没有了铁锅。母亲只能偷偷的用瓦罐,做一点玉米面儿糊糊。那时看到谁家冒烟儿,就说明谁家还有铁锅没有上交。就是不支持大炼钢铁,于是,开会挨批斗,甚至是按窝藏敌人论处!那时常喊的口号:谁家私藏一两铁,就是窝藏一个敌人!三妹四妹那时候十分弱小,经常生病,我记得母亲对生病哭闹的四妹,经常是一夜夜的不睡觉,抱着四妹在地下来回的走个不停。受了许多常人没受过的累,吃了许多常人没吃过的苦。妈妈,你受累了,你辛苦了!
寒冷的冬天,母亲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冻。除了把棉衣棉裤加厚。还为我们买了蒲席,蒲鞋。老家的许多孩子冬天都生有冻疮,在我的记忆中,我没生过冻疮。
1959的下半年。饥荒很快显现出来啦!母亲有次去赶集(集市设在gaoqiaoxiang)那次还带上了我。她主要想给孩子们买点食物,但令她失望是,整条集市没有一家卖吃的。只有一个叫“大众饭店”的卖混饨,母亲想,既然没有吃的,哪怕让我吃一碗馄饨也好。母亲跟着人们排起了长龙。排到母亲时,因没有带碗或其它容器,最终,没能买成。只好带着我悻悻的离开了。这件事几十年以来母亲一直在讲,这也许成为了母亲日后的一个心结,当时没能让自己的孩子们吃到那碗混饨而内疚遗憾了一辈子吧!吃大食堂有三年的时间,五八秋到六一年。还好,没有再继续下去!原来基本的饭食是煎饼卷大葱,还有豆沫子。(就是把蔬菜切碎放到锅里煮,放点儿盐,上面撒一点黄豆面儿)就着煎饼吃。随着饥荒进一步的扩散,粮食基本就没有了。后来只吃地瓜。再后来,连地瓜也没有了。吃柳树叶子和已经老的像柴火似得波菜,茼蒿。最后实在没得吃了,竟然吃起了长了毛毛虫的杨树叶子!和一点生过芽的地瓜母了。(把地瓜芽栽到地里,剩下的地瓜母应该弃之。因失去了营养成分)在那个饥荒的年代,这些东西,已经成为充饥的宝贝。这些东西,母亲都不舍得吃,留给了我们。高强度的劳动和饥饿,使母亲的身体过度透支。体型消瘦,骨瘦嶙峋,走路几乎抬不起脚。但她每天坚持和男人一样出工,很晚才下工回家。没有吃的,吃一块咸菜,喝一瓢水,便睡下了。即使面对这样的生活,我从没听到母亲有过埋怨,有过怨言,母亲除了坚强还是坚强!
饥荒越来越严重,人们整天在饥饿中煎熬着,看不到希望。饥饿和死亡同时威胁着我的全家!
《背井离乡》
60年代初,在伯父的带领下,我们闯关东了!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山东老家。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北大荒农垦总局,一个
叫baoquanling的地方。来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苦寒之地。生存依然严峻。满目的荒凉。一片荒芜。无数的蚊子、小咬,瞎虻等害虫,无论是在你劳作时还是就寝时,无时无刻不在叮咬你。叮咬的你寝食难安。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住的是拉哈辫儿的房子。用木桩子每隔一米。楔成房子面积的大小。用羊草拧成直径10厘米粗细的草绳,在泥浆里蘸满泥浆。再一层一层的编在木桩上。就形成了房子的墙。(因那时没有砖瓦。)房盖和二层棚,也都是就地取材,用草和柳条子铺成的。这样的房子,由于门窗不严,夏天进蚊虫小咬,冬天四处透风。北大荒冬日的夜晚是那么漫长,那么寒冷。屋子里一夜都结了厚厚的冰。幸亏那些年资源丰富,到处都有取暖的烧柴。母亲便把炕烧的热热的,我们这才免于冻死。
北大荒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山东老家是截然不同的。来到北大荒以后,母亲虚心向当地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方法。积极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锄地,割麦,割豆,一切地里的庄稼活干起来样样都是好手。难怪当时的邻居那些大叔大婶们夸赞母亲:“二嫂,(他们对母亲的尊称。)你真恶,(厉害能干)老爷们都干不过你!”母亲并非为了评劳模评先进,而是为了挣一点微薄的工资补贴家用,好让自己的儿女吃得好一些,穿得暖一些。农忙季节,母亲一天不落的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在油灯下(那时没有电。)给孩子们缝补衣服,把大孩子的衣服改给小孩子穿。为了使棉衣更暖和些,母亲把旧的棉衣棉裤,拆洗,把旧棉絮暴晒,据说这样可以更暖和一些。六个孩子的衣衣衫衫,单的棉的,冬天的,夏天的,都是母亲在油灯下,一针一针地缝起来,连起来的……我的妈妈好辛苦!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母亲又养起了数量不多的鸡和猪。
每到秋天,母亲向当地人学习了晒干菜,储存冬菜,腌制酸菜。
为了使拉哈辫的房子冬天更暖和些,母亲在空余时间,和大泥,把内墙外墙抹得厚厚的,把缝隙堵得严严的。在冬天来临之际,把炕面扒掉,(因烧了一年了,里面挂满了灰)重新砌新的炕面。炕就会更热。母亲在干这些活时,显得比父亲还得心应手。就这样,母亲无怨无悔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着,期盼着,期盼着她的孩子们快点长大成人!
我记得有几年母亲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可能积劳成疾,严重的失眠,胃病、肺炎,咳嗽,因为没钱住院,还惦记着家里一堆孩子,所以就在队里的卫生所治疗。口服甘草片、磺胺嘧啶,每天三角肌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整整打了一冬天针。胃疼时就吃氢氧化铝凝胶片,(胃舒平)颠茄片。母亲那时很担心自己的病不好,撇下未成年的孩子可怜!尤其担心她最小儿子——我的小弟。她经常看着我小弟说,“我怎么着也得把孩子拉扯到会拉出勺子吃饭呀!”(小弟那时还不到自己会盛饭的年龄)
《看到希望的曙光》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母亲终于把自己的孩子们拉扯成人了!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陆陆续续的参加了工作。当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们小有作为时,心中充满了欣慰。
母亲虽没有文化,但她秉承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小教育我们勇敢,坚强,勇于吃苦。甘愿吃亏。我们在母亲的教导与熏陶下,一个个的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也不是那熊包的无能之辈。我们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幸福生活。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给她丢脸!我的小弟还考上了国家的重点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转眼之间,我们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母亲便指导说,“闺女找婆家,儿子娶媳妇,最好找父母双全,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在我们那个年代择偶,把公婆当成废品,把兄弟姐妹当成零件的大有人在。好在我没有那么做。我身上有着母亲的优秀品德。母亲的价值观和当时的事实是相悖的。但母亲没有过多的解释,我也很不理解。后来生活教会了我。证实了母亲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有双亲的爱,有兄弟姐妹的情。这样的人,心理成长健康,人格必定健全。婚姻一定会幸福的。母亲的话,蕴含多么深奥的哲理!
我们陆陆续续的都成家立业了,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妈妈语录:
别怕吃亏,吃点亏算什么?吃亏占便宜。
别怕吃苦,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
别怕困难,困难是短时期的。
好好的嘎或(团结)人,远亲不如近邻。
天天防火,夜夜防贼。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小孩别没大没小的,见了长辈要打招呼。要孝顺父母,老猫炕头睡,一辈留一辈。
一个人要能大能小,光能大不能小,一辈子过不好日子。(能曲能伸)
三穷三富过到老。
一个人要走得直,站得正,才能在人前抬起头来。
犯病的不吃,犯法的不干。
好好的伺候孩子,小心火火烛烛的。(要保证孩子的安全)
直起腰来做人,别叫人家下眼子看了。(要有志气)
大小是个生灵,别平白无故地祸害了它。(爱护动物)
不用把拉(挣)那么些钱,够吃,够用就行了。
遇到事儿别那么胆小,怎么着也能想出办法来。(鼓励)
谁对咱的好,咱一辈子也别忘了人家。(感恩)
你们各家过日子好好的,大人孩子都平安,我和你爸就放心。
孩子再多,十个手指头咬哪个都疼。
好好过日子,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两口子有还得张口。(告诫孩子别有依赖思想)
母亲的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无一不在指导着我的生活。只可惜我做的不好,辜负了母亲的苦心!以至于后来我的朋友说我,“你们家姊妹都像你老妈,都那么要强,能干。别看你父母没文化,说的话那么有哲理!”我也毫不客气的说,“我老妈说的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看吧,母亲一生为她的儿女传递的都是正能量!
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却成了我永远的痛!
母亲走了,去了遥远天国!她本不该走得这么早,她一生积劳成疾,病魔夺去了她不该终年的生命。呜呼!慈母!痛哉!哀哉!现在,她的孩子们也老了,已走进入了暮年。母亲你知道吗?你的孙辈们也都很优秀,他们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尤其是你的小孙子,考上了国家名牌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你的外孙、外孙女都已经成家,他们的家庭都非常幸福美满。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你的第四代外孙是两个聪明漂亮的男孩,想必你一定非常喜欢他们。
在母亲刚走的那些年里,我觉得世界一片黑暗、寒冷。我在黑暗寒冷中挣扎着,走不出来。我感到我成了一个孤儿,一个流落街头无人疼爱的孤儿!我再也不能在母亲那里为所欲为了,再也没有人像母亲那样包涵我,宽容我了。母亲还没到该走的年纪就走了!母亲的逝世让我感到绝望。母亲的逝世,是这些年来,笼罩在我心头一片永远挥之不去阴霾!我想到母亲在世时,想起年轻时的不孝顺,我心里真难受!我曾对着天堂大声喊过,“妈妈!你在天堂等着我,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
后记
当我们长大了都成家出去过日子的时候,我的双亲真的老了。二妹在哈市,小弟一直求学在外,后来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在齐市。我嫁到一个离母亲五十多里路的单位。后来大弟也调来我单位,那段时间,父母亲成了空巢老人。那些日子,母亲是否感到有些孤独呢?所幸是那些日子并不长,大弟结婚后,父母就搬到一起了。我和双亲又团聚了。那些年,母亲很开心,因她又抱上了大孙子。父母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关于她们的儿女子孙,还有这许多年来他们经历甜酸苦辣的生活。看到小有出息的我们,母亲非常欣慰,有种成就感。我不止一次听到母亲和父亲对话:“你看现在的生活多好,吃穿不愁,孩子们都过的挺好,现在的人多享福。尤其是女人,生个孩子休息好几个月。一个月子想吃什么吃什么,鸡蛋随便吃。俺一辈子养活(生)了六个孩子,总共也没休息二十天!也没吃几个鸡蛋。”母亲又说:你看咱俩,瞎字不识一个,咱们的孩子不像咱俩,都比咱俩强!出息成这样就不错了。”父亲说:“都随你。”母亲说:“都随你就完了!”(俩人开心的大笑)父亲又说,“你看咱们队里谁谁家的孩子,那么一大帮没有一个出息的。”父亲指出了好几家的孩子。母亲又说,“谁谁还当官呢,识文断字的,他们的孩子一个不如一个。”父母感恩生活,对生活现状的满足,对生活的幸福指数如此之高!父母亲说的这些人,我都认识。同样都是母亲,他们的母亲怎能和我的母亲同日而语呢?
附:
在我写《母亲》的前些年,我就一直想写母亲。尤其在母亲逝世十周年时,本想写一篇祭文来以此纪念母亲。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提笔。母亲漫长的一生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我当时不知从何处着手写。直到听了那首歌。另外,母亲的生平事迹,尤其在山东老家的事,我知之甚少。一是我那时候年龄小,好多事情已记不得,离开老家长达半个多世纪,有很多事已模糊不清。母亲所说的在“大家”过日子时,是从她嫁到我家三代同堂的那些年。母亲低调,不太提及那时她在家庭中的作为。母亲说的最多的是:“那时候的人都那样。”那时的人真的都那样吗?还是父亲有时披露一二。说到堂哥,母亲曾指着他的小名,“xing那孩子从小没娘,怪可怜人的!孩子没了娘还了得呀!”母亲对她的这些侄辈们十分关心,即使在她病危期间,我的二堂弟来看她,还关切的劝说:“你还年轻,赶快再成个家吧!”(因二堂弟离婚多年)这些我都没听母亲说过。直到几年前,母亲已逝世多年后,一次特殊的际遇,让我和老家堂哥相聚了。我们都进入了老年。从闯关东后我和堂哥天各一方,半个多世纪不曾相见。堂哥去给母亲上完坟后,回来后,他和我讲述了一切。说起他将近七十年前的幼年时的记忆!母亲是如何赐予他母爱,母亲在“大家”时的种种善举等等。堂哥边哭边讲述边回忆,我边听边唏嘘边哽咽。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母亲赐予堂哥的母爱和呵护,在哥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啊!否则,幼年的事情他不会七十年不忘!他的二婶赐予他的母爱,医治了他幼年因缺少母爱的心灵创伤!
另外,我童年来到北大荒后,就没回老家了。也没有在老家的生活经历,一直没有机会和堂哥在一起沟通过。老家在我记忆中也有些模糊,在文中描绘和解释关于老家的生产生活的事也许不甚清楚或不正确。还有就是来北大荒建造拉哈辫房子的事,描绘的也不尽详细。因为我没有亲自参与建造,只是凭着童年时的记忆写在文中。文中的妈妈语录和父母亲的对话,我尽量使用了山东地方语言和母亲的口语,这样,使亲们有种观其文如见其人的感觉。
在《母亲》的创作中,堂哥提供了许多不为人知关于母亲的信息。从命题到文章搁笔,老弟都进行了全方位指导,故在此一并谢过!由于我水平有限,文章中肯定还有诸多不妥之处,望亲们多多指正和包涵。
2016年7月30日写于宝泉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