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20世纪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金克木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民国元年(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旧官僚家庭。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刚满19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金克木因经济上难以为继而离开北平,前往山东德县师范教国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带着挣到手的一点点微薄薪水回到北京大学做起课堂上的"无票乘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从事创作与翻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中教师,兼任湖南大学讲师。
民国三十年(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的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与梵语,后又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
晚年金克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27日,来国立武汉大学任教。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越打越大,5月底,全校学生连续三个晚上组织大型时事座谈会,金克木慨然前往,并深受学生欢迎。1947年6月1日,凌晨三点,国民党军警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大珞珈山校园,进步师生有很多人被抓上囚车,在被捕的五位师长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哲学系的金克木。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抗议浪潮,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不得不释放金克木等人。"六一惨案"使金克木等五位教授一时成了新闻人物。他在北京与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女才子、武汉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唐长孺的妹妹唐季雍女士结为伉俪。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19日离开武汉大学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了他长达52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生涯。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以88岁的高龄去世。[1]
诗歌
金克木善于运用古典意象在抒情空间里凝结了现代人的感触,使抒情具有客观化的意味,提炼出精致深婉的诗情,在精神和情感层面得到共鸣,具有舒缓的韵律美。金克木不仅注重诗"质"之美,其别具一格之处还在于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他主张情知合一,以简约追求丰富,以有限追求无限,营造出悠远深微的诗境。
金克木步入诗坛时有《秋思》《黄昏》。
《古意》是执著等待的背影,从"枯叶已铺满空山"的·秋冬时节到"上山采蘼芜"的春天,不见佳人归来,心却依旧,等待在此富有对理想坚守的意味。黑洞洞的《眢井》点化出阴森的气氛,诗人充满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虾蟆、土蛇、冥索的哲人、自杀少女的枯尸被有意味地联系起来,给人以想象的冲击力。
《镜铭》是借铭语"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婉转表述爱的誓言,在回忆的春天里会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灯前》是日常生活的剪影,琐碎而平静,"默默地做着事:针线,茶饭。/默默地消损着:日里,夜里。"年华在简单的生活中蒙上苍白的色调,是对生命在单调的日常生活里日渐消损发出喟叹。
《香草》《美人》吟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况味,又融人漫漫等待的焦灼,这不单是古音的回响,更是孤独的心在现代社会里悬空无着落时的期待与追索,正是长期浸淫古典诗歌的氛围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精心运用繁复的古典意象,个体的思索浸染了绵密的思绪,在富有古典意味的框架内抒写着现代人的情怀,使抒情客观化,凝结了冷峻的意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