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六祖坛经讲话》读书笔记

《六祖坛经讲话》读书笔记

作者: 禅即心在当下 | 来源:发表于2020-04-09 13:34 被阅读0次

《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著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2012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读书笔记:

1.禅话里,处处都说明了禅者从矛盾中,见解如何去统一;从差别中,思想如何去融合;从分离中,精神如何去相依;从人我中,两心如何去相通!P2

2.国学大师钱穆将《坛经》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禅学的伟大著作。西方人瓦茨氏(Alan Watts)认为《坛经》是“东方精神文学的最大杰作”。P8

3.坐禅的意义是: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內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禅定是: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P9

4.《坛经》为佛学圣典,流传久远,堪与有“经王”美誉,富丽广阔的《华严经》,圆通畅达的《法华经》媲美,而受人崇敬,被尊为“禅宗典籍之王”,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P13

5.《坛经》的版本,可归纳为五种: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德异本、宗宝本。P15

6.修行无非在净化自己的人格,净化人格,既无须有时间、处所、身份的分别,只要在日常的生活里,行住坐卧中,返观自照,体悟自性,在在处处无不可成佛。P17-18

7.《坛经*付嘱品》记载达摩祖师留下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华(花),指初祖达摩一脉相传的禅旨;五叶,则是惠能后,禅宗分为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宗争鸣齐放的盛况。P25

8.禅宗四祖道信在往黄梅县的路上,遇到一个骨相奇秀的小孩,就问:“你姓什么?”小孩回答“姓是有,但不是常姓。”四祖又问:“你没有姓吗?”小孩回答:“性空,故无。”四祖知道这个小孩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禅宗五祖——弘忍大师。P8

9.佛陀说:“ 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P32

10.现在一般人,有时候对于世间知识,也都晓得听闻,但却不知实践,不知奉行。例如:佛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就是这本经我听了,但是经文的最后一句“信受奉行”,却往往做不到。P34

11.真正的学佛,吃不是重要的问题,净心,心意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P35

12.真正的密意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道就在自己心里,这才是密意。P36

13.密意是什么?是自己的体会。密意就是接心,就是印心。能够见解一致,能够思想统一,能够彼此精神相依,能够甘苦与共,能够生死不渝、荣辱不离、两心相通,那就是密意。P39

14.五祖开示六祖惠能大师“养深积厚,等待因缘”。P40

15.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P49

16.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P49

17.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P50

18.能够把自己融会到真理、本体里面,才是般若风光。P66

19.刹那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P70-71

20.佛教把嗔心比作“火烧功德林”。P75

21.一心求法,二谛圆融,三学增上,四恩总报,五戒均持,六度共修,七才具足,八道并行,九品同登,十愿圆满。P78-79

22.念,就是分别;无念,就是不分别。P87

23.迷即众生悟即佛,二不成双一不单。——张剑芬

24.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P93

25.“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就是唯心净土””。唯心净土有四个特点:随遇而安,随缘而生,随喜而作,随心而住。P112

26.经云:“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P122

27.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P143

28.一个人如果光是回忆当年、回忆过去,就表示他已年迈了。P149

29.如果能对过去的境界不追忆,这就是“修定”;对现在的境界不贪着,这就使“持戒”;对未来的境界不存幻想,这就是“修慧”。“无念”实际上就是修“戒、定、慧”;,在“无念”的境界里,对人没有爱恨,对境界没有贪着。能够“无念”,则生活里自能“随喜”、“随心”、“随缘”!

30.经云:“不舍道法而行凡夫事,种种运用能不离定慧。”这就是“定慧双用”。P154

31.自我实践,不向外求:由信徒问赵州禅师:“如何参禅才能觉悟?”赵州禅师站起来,很风趣地说:“我现在要去小便,没有时间回答你这个问题。”禅师走了一段路之后,回过头来对信徒说:“你问我‘如何开悟’,这是多大的问题!你看!像小便这么一点小事,还得我自己去呢!”赵州禅师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你要求觉悟,你要自己修行,靠别人是没有用的!我不能代替你“吃”,我吃饭,你也不能当“饱”。所以,“自我修行”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重视的课题。P157

32.《维摩经》也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境,则国土净。”P162

33.所谓“顿”,就是没有“时间”、没有“过程”,是一种“突然”的、“迅速”的、“直接”的,好像石火电光,是在刹那之间立刻转“迷”为“悟”的顿超法门。P164

34.所谓“渐”,就是逐渐、逐渐的,是有“次序”性、有“连续”性,如同时钟从一分、五分、十分,渐次往前行,这就叫做“渐修”。所谓“顿根”,就是“根机”很利,能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渐根”则是“根性”比较缓慢、迟钝,它是慢慢地、按部就班地修行,直到觉悟。P165

35.六祖惠能大师说过:“法无顿渐,人有利顿。”“法”就是“禅”,“禅”的本身没有“顿”或“渐”,因为众生修学、觉悟的过程有长短,因此才有“利顿”之分。正如“三鸟飞空,‘空’无远近,‘迹’有远近”。又如“三兽过河,‘水’无深浅,‘迹’有深浅”。“真理”就像“虚空”,没有远近;亦如“河水”,不论深浅。P165

36.我们在“真理”里修行,无论是“利根”或“顿根”,即使开悟后仍然要证,仍然要修。关于修行开悟的顿渐,有四种说法:渐修顿悟;顿悟渐修;顿悟顿修;渐修渐悟。P165-166

37.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P166

38.在“理”上顿悟以后,还要在“事”上精修。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立刻长大、成熟。P166

39.从凡夫“差别”(动乱、生灭、垢秽、缺陷、苦恼)的世界到圣贤“平等”(寂静、涅磐、清静、圆满、安乐)的世界。不为“财”(情、名、谤、苦、难、利、气)动。只要我“不动心”,一切就没事了。P168

40.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P176

41.和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P176

42.修行不是逃避世间,而是在世间的五尘六欲里,不被五尘六欲左右,能在生死尘劳里才有真如涅磐可证。P196

43.禅,穷诸内心,心地一明,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在我心中。P221

44.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P223

45.《拳法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P255

46.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如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P286

47.心外求法是外道、是枝末,心才是知识的根本,义理的源泉,智慧的宝藏;只要心里一悟,真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达。P308

48.涅磐,又称圆寂: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净称寂。道德完成,就是圆;业障净尽,就称为寂。P327

49.《出曜经》说:“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友善第一亲,涅磐第一乐。”P329

50.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顿,故名顿渐。P350

51.理上有顿悟,事上要渐修。P364

52.“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永明禅师的四料简,就把修行分为:渐修顿悟、渐悟顿修、顿悟顿修、渐修渐悟四种。P364

53.戒学可以对治贪欲,慧学可以对治愚痴,定学可以对治嗔恚;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法的根本。P374-375

54.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大乘的四弘誓愿,其实就是小乘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P383

55.在生活里:戒不可以不持,戒不持,就是人天路绝;行不可以不做,行不做,则功德不能圆满;经不可以不讲,经不讲,则理论不明;禅不可以不参,禅不参,则心地不能透悟;道不可以不悟,道不悟,则触目成滞。P38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祖坛经讲话》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qc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