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1 周二 晴
这两天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重点在于背诵和翻译,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讲得并不多。似乎不需要多讲,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诸葛亮内心深处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殷切期望在反复朗读,反复背诵中体现出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晚年写给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深切的期望。
简短的文字中道出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节俭与宁静等的多种关系,富有人生智慧,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仅仅八十六字,传递出的内涵,读来耐人寻味,感人至深!
一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统领全篇,将修身的方法表述得十分清楚:一曰“静”,二曰“俭”。
“俭”作“俭朴”解释,这种俭朴的习惯让生活回归自然,与后文的“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相对应,不致让人迷失在声色犬马和纸醉金迷之中而回归清醒自然的状态,就是“静”了。而“静”也让人更加专注,不为浮世所扰,自然俭朴。由“静”至“俭”,由“俭”至“静”,两者互为因果,都是修身养德必不可少的步骤。
当明了“静”与“俭”的意思,那么从文中抽出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很好理解了。
俭朴的作风近乎自然,也就近乎“淡泊”,在淡泊的状态下不为红尘俗事所扰可以明确志向,所以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
有了志向就能静心治学,就能走得更远,所以他说“夫学须静也”,说“非宁静无以致远”。
才干在于学习,这一点不言自明,所以说“才须学也”和“非学无以广才”。至于说“非志无以成学”这一句是前文“非淡泊无以明志”的延伸,强调了若要成就学业在于明确志向,而志向的养成又依赖淡泊的心态,而淡泊的心态就需要在生活中采取俭朴的作风了,切勿“淫慢”与“险躁”。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说的是时间不停地流逝,他迫切希望子孙抓紧时间治学,正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在治学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光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否则将“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最终就是“将复何及”!
在三国乱世,诸葛亮的《诫子书》真是一股清流,这八十六个字总结了他一生关于修身、养性、治学的态度,流传千古。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是逆天的存在。蜀汉是当时最弱的一方,占地最小又地处偏僻,而他能让蜀汉在曹魏、孙吴间立足,实在是逆天之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