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简明扼要,结构清晰的表达
2017-01-03 小河高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避免不了进行表达。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写作文,写作文是考试必须过的一关,过了这一关,以后就是一马平川。每次写到作文题,读了一遍写作要求,总是要先望望窗外,酝酿一下感情,(其实是发呆,暂时逃避一下,忙里偷闲。)然后拿起笔,硬着头皮抄下题目,将笔尖落在第二行第三格位置,思考开头第一句话该写什么。(这才算是真正的开始思考。)绞尽脑汁,脑汁绞尽,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角度再说说,煎熬呀煎熬,苦难呀苦难,终于到了快到字数要求的位置了。还差两三行,好!来个短小精悍的排比句,一句一行,气壮山河!人生圆满,当然还要双手捧起卷子,欣赏一下。
好像跑题了……
回到正题,写作或表达式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头疼的事,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善于写”或“善于说”。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参考呢?发现好多人都在提一个原理叫金字塔原理,我也初步了解了一下,下了一个简单的结论:这不就是语文课里的总分结构,数学课里的树状图吗?但是读了这本金字塔原理,发现没有那么简单,接下来就把我对金字塔原理的理解写下来。
1.金字塔的作用
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自己的思想,进行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的表达。(书面或口头)
2.金字塔的结构要点
结论先行
以上统下
归类分组
逻辑递进
3.金字塔的原理
1、受众接受思想的特点
受众只能按照先后顺序,一维的逐句地接受作者的表述。
受众的接受思想的思维能力分配:
识别、解读每个词语的概念
寻找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理解作者所表述思想的含义
2、金字塔的原理
针对受众接受思想的特点,我们就要考虑表达的顺序,并减少受众的接受思想的前两项的能力分配,使受众用最少的脑力来理解,并将脑力集中在理解作者表述的思想的含义上。
针对受众一维逐句的接受顺序,对应的方法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
第一印象最深刻。
减少误读。在不预先提出结论的前提下,受众会自己寻找某组思想的逻辑关系,得出的结论可能与作者不一致。
减少阅读难度。即使没有误读,读者必须不断的在上下文中徘徊增加脑力劳动而感到厌烦。
针对受众思维能力分配,对应的方法是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人脑的两个需求: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找出逻辑关系。
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以便记忆。
4.金字塔原理的具体使用方法
试想,金字塔中中心思想是像受众传递了新信息,就会引发读者的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哪有如何?”接下来你必须在下一层次横向的回答受众的疑问,但是你的回答又会使受众产生新的疑问,于是你又在下一层次回答读者的新疑问。通过不断按照“引起读者疑问并回答疑问”的方式写作,直到你认为读者不会再对你的新表述提出疑问为止。金字塔的巨大价值就是在于它迫使你在理清思路时,从视觉上使纵向的疑问回答式对话关系清晰化,在横向上回答读者的疑问,而读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通过讲故事的序言来确定初始问题。具体构建金字塔的方法如下。
自上而下表达
自下而上思考
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序言讲故事
纵向总结概括
横向分类汇总
金字塔原理示意图
1.自上而下表达
按照金字塔的结构由上至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 就是先提出总结性的思想,在提出具体被总结的具体思想,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重要后次要,先论点后论据。
2.自下而上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确定主题,或者无法确定读者了解什么,不了解什么,各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可通过向下移动一个层次,从能确定的层次开始,具体方法可按照三步走进行
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找出各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得出结论。
3.序言的写法
序言的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何为讲故事的方法?就是有背景,冲突,答案或问题,这三个因素。
背景
提示读者已知的信息。(点头同意,没有疑问)
将读者锁定在特定时间和空间。
使读者与你“站在同一位置”。
冲突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提出疑问的因素。
问题或答案
答案(问题)
由冲突带出问题,以及给出的答案。
1.引言的作用是如同序言,它放在关键句下面,提示读者当前的位置。
2.背景,冲突,问答可以互换,起强调作用。
- 纵向关系的使用
要求: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作用:迫使读者和作者理清思路,通过疑问回答式问答明确在文中的位置,只在读者需要时提供相应的信息,减少其他因素对读者的干扰。
5.横向关系的使用
横向关系有两个,一是每组思想必须同属一个逻辑范畴,二是同一层次论点放置顺序。
1.每组思想必须同属于一个逻辑范畴
逻辑关系只有两个:演绎和归纳
演绎推理
定义:一种论证,其中第二个论证是对第一个论证的描述上,第三个论点说明前两个论点同时存在时的含义。
方法: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阐述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一种情况,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对第一个情况的主语或谓语的描述,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现象,原因,解决方法。
归纳推理
定义:把具有相似性的思想归类分组,根据各要点具有共同性得出结论。
方法: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
准确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3.同一层次论点放置顺序
演绎推理各论点按照推理过程放置即可,而对于归纳推理每组放置顺序则有三种顺序。
时间顺序:通过设想某一流程得出的思想。
结构顺序:通过评论某一结构得出的思想。
程度顺序:通过按照程度和重要性不同分组,得出的思想。
如果你在某一组思想中找不到以上顺序,说明这些思想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或者你的思考还不周全。
检查一组思想的逻辑顺序:先把每一个句子改写成能说明其实质的短句(主谓宾)。再把相匹配或具有共同点的句子合并同类项,组织在一起。最后选择适当的顺序。
4.概括各组思想时要注意的点
避免使用“缺乏思考”的句子(如10个步骤,5个问题)。
仅仅因为可以用一个名词概括但关联性很小的句子,实际上思想之间并不存在逻辑关系。对读者而言,看到是一个缺乏思考的句子,并没有获得任何思想,必定会索然无味,并将此句看作时中心思想,可能对之后的内容吸引力会减退。对作者而言,罗列会让作者的思考止步于此,而忽略了认真研究各论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人们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时,很容易写一句“缺乏思想”的句子应付了事。)
分组应遵守“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不遗漏”的原则(即中学时概率部分的自由组合原则的要求)。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