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给亡妇》,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先生对亡妻武钟谦女士的无尽忏悔和深深悼念,其深情程度与苏轼的悼亡妻词《江城子》不相上下。
散文的写作背景却是朱自清与新女性再婚后发生矛盾,而去怀念亡妻的好。不禁感叹,人们总是在现任这里碰壁了才会想起前任的好,总会不自觉把现任跟前任相比较。
对于朱自清先生我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文《春》的作者简介,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迹。这篇散文让我从婚姻生活角度了解了朱自清先生不为人知的一面。
文章通篇都在感激武钟谦女士任劳任怨的付出,短短十二年婚姻生活,十一年间生育三男三女,孩子和丈夫占据了她的全部。比如换金镯子资助丈夫上学读书,比如逃难也带着丈夫的书,即使那些书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丢了也并不可惜”。因为朱自清先生害怕听人生病,即使生病了也不开口。因为舍不得花钱,把肺病拖成了不治之症,最终在三十一岁与世长辞。
朱自清先生与武钟谦女士的结合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包办婚姻。武女士虽然不是文化人,却被丈夫的才华深深吸引。正是基于这种崇拜才让武女士甘之如饴地为他生育六个子女,即使耗尽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在为孩子和丈夫考虑。
在这场包办婚姻中,朱自清先生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因为妻子武女士把大后方料理的极为妥帖,他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了他还呻吟不绝,闹伺候他的人。而妻子因为承担了所有家庭琐事,身体透支过度,经常生病却不敢开口,就怕打扰到丈夫,更怕孩子无人照顾。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谁更爱谁。
民国时期的爱很纯粹,真的是嫁鸡随鸡。时局不稳,朱自清先生去哪里,武女士便带着孩子追随到哪里。没有那么多的物质算计,一门心思把小家经营好就是主妇最大的愿望。可以说,朱自清先的文学成就中,有一部分功劳是属于武钟谦女士的。
朱自清先生守了一年空窗期便又与新女性再婚了。那种为了纪念亡妻终身不再娶的情节可能只存在唯美言情小说中。基于现实生活需要,理性的男人会很快再婚。不能说薄情,只能说养育六个孩子的生活压力让他没有时间沉浸在失去的悲伤中。
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才是最明智的。不要等她不在了,才去怀念她的好。被偏爱的那方也要适可而止,人的心理承受力和身体抵抗力都是有极限的。当生活的重担全部都倾斜在一方肩膀,当一方不堪重负时,这段婚姻也就快走到尽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