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87051/37fccf4f4d2290ce.jpeg)
《活着不必太用力》
人类烦恼的根源在于人们想要的太多、活的太用力,不懂得温柔对待自己。
现在的人活得太焦虑了,满大街都是你要拼命,你要优秀,好像不优秀就没法见人了。
人就是为了生活而工作的。当你能够通过工作养活自己养活家人,那就非常了不起。人生只要能够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
人这一辈子,不必太用力,坦然面对每一天。
一、没有人是平庸的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极少数能够创造历史、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毕竟我们不是伟人,也不是大科学家、大企业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和影响是有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99.99%的人都是普通人。
把人分成普通人和不普通的人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区,是根深蒂固的单向思维。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很容易催生出:
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必定是因为他具备某种特质,只要我们具备这些特质,我们也能成功;
一个人做成了某件事情,必定是因为他采取了某些行动,只要我们去复制这些行动,我们也能做成;
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指标来衡量,只要达到了某个指标,就可以取得我们想要的效果……
真实世界中,一切结果的原因可能都是复杂的,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但这种做法,则是简单粗暴地把它们归结为少数一两个原因。
在时间的累积下,每个人都必定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关键只在于这些擅长的领域,能不能体现到日常生活里面,为你带来快乐和反馈而已。
许多我们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无法直接转化为价值。用大白话来说,没法挣到钱,仅此而已。
但是,挣钱跟幸福这两者,真的是具备必然性的吗?
其实不一定。
金钱当然能带来幸福,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不一定只有金钱能带来幸福,其他许多事物也能带来幸福。
幸福感来源于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有没有意义,你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审美感受,能否从事自己擅长和热爱的工作,是否有一个愿意长期去投入坚持的事业,能否从行动中得到足够的成就感,是否拥有融洽而和谐的友谊……
这些,跟金钱其实都没有很强的关联。
实际上,物质收入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一条抛物线:只要达到或超过某个阈值,再往上走,金钱能够带来的幸福感就不是特别强烈了。
在这个基础上,更高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什么呢?你的意义感、目标感、成就感、价值感、支撑感。
而这些,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它们只取决于你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在保障自己基本温饱的情况下,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做着并不讨厌的工作,虽然忙碌但依然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新东西,有着可以吐槽和倾诉的三两好友,这就已经足够幸福了。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恰巧工作还是自己所热爱的,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有一个理想并且能够坚持去实现它,有着志同道合的知心好友或伴侣,有能够消磨时间的爱好……
我想,这样的生活,可能已经很难找到遗憾了吧。
真正的财富自由是什么?
是欲望和能力的权衡。
我们的痛苦并不来源于缺少物质,而是因为欲望远远超出了能力,这种落差才造成了痛苦。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把欲望很好地控制在能力边界之内,那么其实对于他而言,他就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长处无法转化为物质财富,令你感到自己平庸,那么不妨想一想:你的物质状况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吗?在你的需求里面,哪些是必须的基本条件,哪些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的事物,而哪些,是被外界所规训和灌输、出于优越感和虚荣感的、并非必要的欲望?
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重视你自己的生活,那么还有谁能让它变得有意义呢?
二、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精神上的自律”
1、保持清醒的思维
遇到生活中的麻烦,我们常常会担心能力不足,阅历不够。
但实际上,真正让局面覆水难收的,往往不是看似艰巨的挑战或困难。
而是一些之后看来不值一提,当时却没能够清醒对待的小事。
如果说,能力决定你能够走上哪条路,时刻保持清醒则决定了你能够走多远。
常言道,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
解决麻烦的根源,在于时刻远离麻烦,这是一种人生的清醒。
如果失去清醒的判断,那么无论技术再好,迟早也会有翻车的那天。
诚如一句老话所言: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遇事保持清醒,即使能力暂时不够,也能通过条分缕析,逐渐找到破局的方法。
相反,恃才放旷,被以往的成绩冲昏头脑,非但发挥不了真正实力,还可能任由一件小事,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
为人处事,惟有醒眼阅世,才能行稳致远。
2、减少精神内耗
人生最可悲的,是有过跃跃欲试,却拿时机不成熟做借口。
如果不能做到精神上的自律,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行动力,最后一事无成。
当你的成长积累到一定程度,触发相应的机会,才可能跃升到下一个阶段。
可如果你连成长的第一步都没有踏出,就永远达不到触发机会的条件,只能一直停留在原有的圈层里。
我们都太喜欢等,固执地相信等待永远没有错。
而美好的岁月就这样一日又一日被等待消耗掉。
人生不像做饭,不能等到万事俱备了才下锅。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前一秒和后一秒的世界就是不同的,而每个没有抓住的当下,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所以,趁着还有大好年华,别再把精力浪费在反复纠结的内耗上。
无论是宽阔平原,还是荆棘小路,人生就像脚底的路,走下去才会有延伸。
3、管好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最该避免的,是自己的言行被情绪左右。
高兴的时候,对什么事情都夸下海口,回过神才发现骑虎难下。
郁闷的时候,只顾宣泄情绪,事后才后悔伤害了最关心自己的人。
人这一生,一旦被情绪牵着走,就很容易生出许多无谓的烦恼。
对刻意中伤的评论,只要不去理会,很快就会自行湮没。
如果仗着气焰去争执,非但把评论区搅得乌烟瘴气,要是有人把对骂的内容断章取义,还可能引出无数风波。
与其如此,不如把用于情绪发泄的时间,留给真正值得的人。
有才而性缓,方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生而为人,有情绪是本能,不被情绪牵制才是本事。
与其在狂喜中变得忘乎所以,在愤怒中变得敏感脆弱,在怨抑中变得自暴自弃。
不如平心静气,从情绪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认真理性地接纳生活。
4、屏蔽外界的干扰
不知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信誓旦旦想要达成的目标,别人一个眼神,就开始瞻前顾后;
分配任务时想毛遂自荐,却因一两句质疑,便忍不住打退堂鼓;
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却被外界的目光所左右,至始至终活在别人的影响下。
在这嘈杂喧嚣的世界,真正厉害的人,都把人生调成了静音模式。
专注内心的追求,先有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才会有出于千万人的人生。
5、让生命化繁为简
许多领域中,都有个“二八法则”。
意思是说,80%的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无足轻重,真正有用的只占到20%。
一辆高档轿车,80%的时间都在闲置;
一部顶配手机,80%的功能都不会用到;
买来的东西,80%都在储藏室里落灰;
所以,一个人的境界,并不是体现在他能得到多少,而是能懂得大道至简,以简驭繁。
生活简单是清欢,人心简单是幸福。
学会简单,就是不简单。
每个人生都好似艺术家手中的雕塑,都有趋于完美的机会,只要剔除多余的部分。
三、让人生开挂的习惯
1、保持微笑,说正面的话
同一句话,说话的音量、音调,语气、表情不同,传递出来的意思不同。
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
有人说话让人如浴春风,有人说话让人冰寒刺骨。
生活中大多数矛盾是由不会说话导致的。
每个人说话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会说话不可怕,不知道自己不会说话才可怕。
如果一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说,那就不要说。
2、不超前消费、定期储蓄
如果你家没有矿,不是富二代,真的不要随便花钱了,每月发工资先储蓄一部分,把剩下的用于日常开支。
坚决养成自己储蓄的好习惯,把全部收入的四分之一储存起来,日积月累,防备急需或日后用于稳定而可靠的投资。
开始存钱并及早投资,这是最值得养成的好习惯。
不管怎样,永远都要遵守量入为出的原则,严格约束自己的开销,全部消费不可超出收入的十分之七。
3、每天起床时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
早上是一天的开始,早上心情好,人一天都会大概率过得开心。每天起床试过与自己对话,说一句激发斗志的话,时间久了,力量是惊人的哦!
4、保持着好奇心,不自我设限
由于人的本能,在不确定的状态中,人会变消极,怀疑自己的能力。希望在你这样的状态下,仍然保持着对外界的好奇,不被假象迷惑,勇往直前。
5、晚上做好第二天工作计划
你每天上班是不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做事没有头绪?那建议你采取列清单的办法,当天晚上把明天要做的工作,先写下来,再按轻重缓急的顺序排列。
6、守住底线,敢于亮出原则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筑好自身防火墙,不要为了讨好别人,委曲求全,破坏自己的原则。
一旦别人触碰了你的底线,你没有反击,他就会认为,你是个没有原则的人,反复地拿捏你。
相反遇到任何事,你都坚决维护底线,别人会尊重你,做事会考虑你的感受。
不要把感情和原则混为一团,记住!一个与你关系真正好的人,他不会忽视你的立场。
7、学习理财知识,做好财富规划
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真正厉害的家庭,都是一棒接一棒“接力式”的努力打拼。而大部分普通家庭不懂规划,导致下一代也没有方向,胡乱地在社会上摸爬滚打。
细想一下,确实如此。普通家庭的父母自己都没有规划的习惯,对于孩子未来发展道路怎么可能有正确的意见。
所以,越早意识到财富、理财、人生规划的重要性,提前规划发展道路,就越能掌控人生主动权,获得心灵和财富的自由。
8、放弃无效社交
什么叫无效社交?
是指那些不能让自己收获成长的社交。
像聊明星八卦、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没有价值的事情上。
对人的发展一点作用都没有,反而会留下把柄,遭人诟病,消耗自己精力和时间。
真正的自律,不是往外,而是往里。
是在精神上提出要求,再将这种要求,潜移默化成做人做事的准则。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是如此,关键还在于内在。
惟有精神上的修行,外在行为的自律,才会变得水到渠成。
丁俊贵
2023年7月1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