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工作懒散,坐在图书馆的石凳上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落下了,这些日子以来的文字摘录的信息随之丢失。比如珠江工作信息丢失,关于文学、历史和跑步等读书笔记摘录丢失。
比较庆幸的是,对于晚清民国的历史有了系统的认知,文字的更新也已经到今年的尾声了(摘录至作家阿来的《我该如何面对荒原》),对所摘录的句段做了相应的批注和思考。
总之,侧重阅读的工作节奏告一段落。细细一想,其实那些摘录很多时候是意义不大的。因为记录下来后,不代表你就能脱口而出,能脱口而出也不代表什么本事。一方面那不是什么金句,是作者的一些思考和观点,理解了就好,关键是要去践行,而不是记录下来就不管了,那样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偷懒。
或许内心早就想丢弃笔记本了,感觉因为摘录,所以思维在心安理得的过于闲适。好像摘录就意味着你每天做了很多工作似的,然而实际上每天都要回去加班加点,影响第二天早上六点半的跑步状态,简直就是思维懒惰造成的恶性循环。
我想笔记本的意义,更多在于每次看到那些文字,就能瞬间回想起这一年来自己走过的奋斗历程,那是努力后留下的切实痕迹。另一重意义在于字迹工整给人的良好心理自觉,所谓字如其人,因此认真书写,讲究精致,才是笔记本记录的硬道理。
笔记本的丢失,让我愈发意识到真正工作应该有的状态:少量的金句摘录,自然美观的字迹,基本的写作量,以及高强度的写作训练。其中高强度写作训练是重点,相对于跑步练习中的间歇跑。
再来说说间歇跑,间歇跑讲究的是基础跑量,如果基础跑量不达标做这种高阶训练只会适得其反。就像对一个人不断加大工作任务,只会导致效率的降低,甚至是习得性无助的产生。
因此,方法总比问题多这句话是没毛病的,关键在于你知道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选择方法。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找到自己的节奏,按自己的方式过一生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