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24/365天
今日阅读《人生的底气》
作者:樊登
第三章 选择的智慧
一、突破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
我们总是习惯于在同一层面思考问题,用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简单思维来解决问题。因此,当面对发散性问题时我们就会陷入困境。
对于同一个层面上出现的逻辑矛盾,通过简单的逻辑思维是根本没办法解决的,这种要么对,要么不对,是一种二元论。但是当站在一个更高的认知层次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世界并不是二元的,很多事情之间原本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我们没有必要非把他们对立起来,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或局面的不同,辩证地看待问题,找到一个更加折中的可行性方案。
比如说教育孩子,到底是该对孩子严格一点,还是宽松一点。如果你能让自己的认知提升一个层次,用本能和爱来面对这个问题,严格和宽松就有了度。所以,人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摆脱生活中面临的很多二元选择困境。
二、做事既要坚守原则,也要灵活多变。
正确的处世之道应该既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又能根据社会要求随时调整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能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是对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守护;能灵活地调整自我,这是对客观环境和世界的适应,两者缺一不可。
三、学会选择,守住底线。
人生在世,会有很多的十字路口。每当走在这样的十字路口的时候,实际上,人面对的是关于选择的问题。选择,就意味着取舍,取舍关乎拿来、给予甚至献身。
1.拿来。
可拿可不拿的,选择拿会有损廉洁。
2.给予。
可给可不给的,选择给予会有损恩德。
乐意与人分享,乐善好施本是好事。那么可给可不给时,索性给予别人,岂不是与人方便?但孟子认为,给予人这件事要认真对待,不能随便给予。
原因在于过于随便的给予,会让给我的给予像是一种施舍,或者像是在出售恩情,这就让给予变得极为复杂。那些内心注重机会成本的人,会因为给予产生惰性思维,进而产生对“被给予”的依赖。相反,那些害怕欠人情的人会觉得这种给予是“嗟来之食”,因此在可给可不给上选择了给予,反而伤害了彼此的情谊。
给予不必带着“普世”的态度,要杜绝“好大喜功”。
给予是需要智慧的,既要看重动机,也要讲究方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我想到:给孩子买东西或者当孩子跟我们要某件东西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 ,就应该掌握上面的原则,当可给可不给时要慎重,不要随便给予。想清楚给予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给予的方法。
3.献身。
可死可不死的,选择赴死有损于义勇。
生死关乎“节”。“节”指的是气节,是人在面临大义、大是大非时的选择。绝生死是需要勇气的。但是,我们注意,勇敢和鲁莽是完全两回事。只有到了民族和天下存亡之际,才需要所有人都勇敢的站出来。比如抗日战争,就要全民皆兵,一定要把侵略者赶出去,但是为了延续反动派的统治而冲在前面,中国人民是绝对不会干的。
四、因时制宜,与时间结伴而行。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过分执着于某一种做事方式,总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只有学会与时俱进,甚至走在时间的前面,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丰富的经验。
五、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做到“有不为”,需要理解其中包含4层含义。
1.不要掉入机会陷阱。
并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是机会,有的机会很可能是陷阱。很多时候机会和陷阱只有一步之差,一旦踏入陷阱,就会觉得每个机会都不错,但最后的结果只不过是在自己周围挖了无数个坑。
不是所有的机会都需要抓住,有些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2.不要忘记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不可为的事坚决不做,否则很可能到最后一事无成。
3.不做战略分散,要做战略集中。
专注于20%的要事,坚决不做剩下80%的次要事。强调战略集中,就是要让大家把子弹集中打在最有效的阵地上,这样面对再强的敌人,我们也有战胜的机会。
4.不要及时满足,而要延迟满足。
只在乎眼前利益,一定做不成大事。
当断掉多余的欲望,自然就能擦亮双眼,认准一条主路勇往直前,直到成事为止。
六、追求成功要懂得乘势和待时
乘势与待时是创业和追求成功的重要因素,时势和时机不对,你付出多少努力可能都毫无效果。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时势和时机来做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