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手机上刷朋友圈,突然手机通知栏里被推送了一条信息——金庸逝世。记得这些年以来,似乎经常会听到或者看到金庸逝世的消息,但不久即被辟谣。所以,看着手机中被推送的信息,第一反应是可能又是某些恶俗媒体的恶作剧,但随后手机上所有资讯类APP好像信息轰炸一般,陆续开始对这条信息的推送,看起来,这次是真的了。
心中突然莫名悲哀起来。在被父母老师们视武侠小说为洪水猛兽的年代,金庸的书往往被藏在被褥、书包、柜子的深处,让我们寻找着每一个可以偷窥的机会,进入书中那神奇的武侠世界,去了解人性的复杂,感受情感的启蒙。
在家中刚刚购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的时候,只能收到三个台,一个是中央台,另外一个是省台,还有一个时有时无的频道,偶尔会播放《射雕英雄传83版》。那时还很年幼,无法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但却能清晰地记得郭靖、黄蓉、九阴白骨爪。但那时还不知道,它的作者是金庸。
后来,梁朝伟主演的《鹿鼎记》在电视中播出,看过之后,发现韦小宝武功太弱,不会降龙十八掌,没学过《九阴真经》,根本无法与《射雕英雄传》相比。直到《侠客行》播出,看到不识字的石破天在侠客岛上参透绝顶神功,梁朝伟才重登偶像之位。但那时也不知道,作者是金庸。
小学4年级,在同学家找到一本《天龙八部》第四册的残本,薄薄的大约100页,从虚竹破了玲珑棋局,被无崖子传授功力,一直到虚竹救了天山童姥,并被天山童姥传授轻功,后面的内容就全部被撕毁了。在那个精神食粮极为贫乏的年代里,这个小册子让我仿佛看到了衣橱中的纳尼亚世界,被很多次反复的小心翻阅,但前情后续却一直难以知晓。而书的封面由于也被撕毁,所以,也不知道作者是金庸。
初一暑假时,得知邻居玩伴家中有全套金庸,被他父亲锁在写字台里,便怂恿玩伴偷得钥匙,趁家中无人,暂借出来。为怕玩伴的父亲发现,也怕自己的父母察觉,在看书时,摆好暑假作业,小心翼翼,一目十行,时常陷入故事之中,但每次都要警觉的脱身而出,并双耳细听门外动静,稍有风吹草动,便赶紧将书藏入书包。在战战兢兢之中,终于解开了对于《天龙八部》的种种疑惑,,也在封面上看到了金庸的名字。
初二暑假,哥哥攒了五块钱,到附近的书摊去租《倚天屠龙记》,每天一本,租了4天。由于哥哥大我三岁,从记事起就一直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只能等他看完才能看。他一般上午租回来,晚上以前能看完,而我只能在晚上看,睡觉前顶多能看半本,第二天一早,哥哥就把书拿走,去换下一册。张无忌没有练全乾坤大挪移时说,天地尚无完体。当时便以这句话聊以自慰。而那时,金庸的名字已铭记于心。
初三时,电视中播放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金庸是评委。这位写出让父母家长避之唯恐不及的武侠小说的人物,已然成为了自己的偶像,所以,对于辩论会极为关注。虽然,就当时的理解程度,对于辩论会中的内容似懂非懂,但听起来却十分的畅快,决赛阶段,当季翔说出《天龙八部》“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四大恶人的时候,仿佛当时听到唐朝黑豹的摇滚乐一般,肾上腺瞬间飙升。那时,看着金庸慈眉善目的坐在评委席上,心中唯有一片崇拜之情。
后来进入高中,作为县城最高学府,在管理上却并不严格。班里时常有人到外面的书摊租武侠小说,沾着租书同学的光,基本上把金庸的长篇都看了一遍。那时候,有同学以武侠小说阅读量为荣,其中一人每天平均五六本,扬言要看遍世间所有的武侠小说。后来,看到网络写手们动辄上万章的玄幻小说,我便总会想起我那同学可悲的愿望。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什么理想的,也就顶多看看金庸和古龙,而且,以金庸居多。由于大家都看金庸,聊金庸的小说,有时便成为宿舍中通宵夜聊的话题。恐怕,也是那个时候,金庸的文字,已然烙印入我们的灵魂,对于朋友侠义,对于感情内敛,遇到艰难能够心有超脱,胸无理想也能充满快乐。
上大学时,金庸更是直接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每个宿舍中都有暗语,我们宿舍的暗语却与金庸有关。那时,我们管女宿舍叫灵鹫宫,管男宿舍叫少林寺,管图书馆叫藏经阁,管一个任课老师叫灭绝师太。那时候,人生的最大理想,就是成为虚竹那样的人。工作之后,闲余时候,想找本小说深夜消遣,但想来想去也是唯有金庸。
金庸总是以流行文化的形象存在于我的生命中,即使他端坐在大专辩论会的评委席上,即使他的小说被列入中学推荐读本,严肃的作家形象,在我的心中,似乎与他格格不入。我并不了解那个叫做查良庸的人,我所了解的是郭靖、萧峰、张无忌、令狐冲,他们仿佛我灵魂上的朋友或者兄弟,就在我的身边,而金庸则是他们的父亲,也是他们的化身。金庸逝世了,他们也就成为了历史或者传说,变的冷冰冰的,从此再难归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