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什么样的人具有领导力,估计大家第一反应是企业组织的领导者或资源分配者,他们对企业内部的资源享有充分的支配权。然而,这样的理解并不准确。
为什么?
我们可以从资源分配者与领导力的来源着手探讨。一个人的资源分配权主要来自机构组织的授权,给多少授权就有多大资源分配权,一旦收回授权,资源分配权也就消失,靠的是外因;领导力则不同,源于个人能力,形成后便是自己综合能力的一部分,由内向外施加影响,他人无法拿走,内因起到决定作用。因此,企业组织的领导者或资源分配者并不自动形成领导力,领导力却天然形成资源分配权。
可能你会问,一个人又怎样才能具备领导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在一些诸如旅行团等临时组成的陌生团队中,一般在几个小时内就会出现一位或两位具有向心力、值得信赖的人,这些人在自己的工作单位中可能只是普通员工;在多子女家庭,身处同样的成长环境,为什么一些人有感召力,个人的言行会对其他兄弟姐妹产生影响,而其他人却没有。
此时,你是不是很纳闷,普通人没有资源分配权,又哪里来的领导力呢?难道靠的是个人天赋?不可否认,天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的锻炼,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甚至起到了决定作用。
领导力是什么?
简单讲,就是一种聚人的能力,让别人心甘情愿跟着你干。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锻炼领导力最重要的途径是领导人格健全的人格。
什么意思?
指有领导力的人都是人格健全的人。反之,没有领导力的人,在合作共赢、对待资源的态度、对他人的关注能力三个方面均有所欠缺,这些恰恰是我们从小在家庭与学校教育当中,为之努力培养的健康人格三要素。
首先,合作共赢。
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要以合作共赢的心态与方式做事,而非自己吃独食的零和游戏。
其次,对待资源要懂得舍得。
也就是坚守给予大于索取的态度,并形成习惯。常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如果凡事都追求索取大于给予,周边的人就会慢慢远离,不愿与其合作,更不会追随。自然谈不上锻炼领导力。
最后,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要有洞察力和同理心。
特别对他人的感受、立场、利益等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某个具体场景中,迅速从多个维度判断各种权力、资源、利益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基于此从整体局势作出判断。吴伯凡老师说:“获取领导力,见森林永远比见树木更重要。”
事实上,努力在合作共赢、对待资源的态度、对外界环境的洞察力和同理心三方面进行锻炼,不仅是健康人格的培养路径,也是领导力的培养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