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随记 随想
1.习作之思
今早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我先和孩子们一起分析题目:同学们,本次习作的关键字是“那一刻”、“长大”,长大虽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是总有那么一刻,让你突然顿悟、突然懂事。唯有如此,才能长大;否则,永远是父母眼中的“小小孩”,永远长不大。接着我抛出问题:怎样来证明自己的“长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一个瞬间让你有了新的想法,新的顿悟,让你学会和过去的那个自己告别。
沉思片刻后,开始交流了,班长居佳乐第一个发言说: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我帮妈妈买药,我觉得那一刻,我长大了。爱读书的时瑞说:“我帮妈妈做家务,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平时特别淘气的黄忠华也举起来手,不太好意思的说:“我帮妈妈做饭,我觉得自己长大了”。爱发言的龚磊已经迫不及待了,他告诉大家说:“我没有考好,爸爸训斥我,我觉得那一刻,我长大了”。
听完孩子们的交流,我总结到: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对自己脑海中留存的事例进行枚举,但是我们现在要对现有事例进行筛选,哪些事例有写的价值,能凸显本次习作要求,能诠释“那一刻的感受。也就是说要写自己真实的那一刻,你的习作才能打动人心。你们再次想想这些事是不是真实的?
话音一落,我发现有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所思:习作就是培养孩子们写真实的事,表达真实的感情。如何让孩子们说真话,表真情,是习作教学的方向。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在保护孩子们那颗童心的时候,我们还要给他们善意的提醒。
2.阅读之思
读《晴耕雨读好老师》之吴樱花:《贴近大地,才能自由呼吸》
今天读了吴樱花老师的成长事迹,让我不敢相信,一位体育专业出生的老师,竟然在五年后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
阅读了她的成长经历,我被她对阅读的热爱所打动,也明白了她为什么要执着地去改教语文了。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不在于你之前学习的是什么专业。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自己培养自己。吴老师就是靠自己,以专业阅读的方式,全身心投入,从写教育随笔入手,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学生。
特别是她组建的“青葵园”教师接力共读团队,让我对她更是由衷的敬佩。一个人的成长,不是自己的事,融入到团队里,才能走得更坚实,走得更持久。吴老师和团队的老师十年共读,十年同行,一直坚持读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拔节成长的她。
所思:一个人的成长,不要在乎曾经的自己是什么样,只要潜心钻研,坚持梦想,就会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3. 课间之思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也下楼来到教学楼前的空地上,看孩子们的课间活动。有一群男孩在玩打沙包,另外一边, 有一群女孩跳皮筋,再看看其他的孩子,或站在那儿,或追逐嬉戏,还有几位高年级的女孩拿着英语书在背单词。偌大的校园,会玩的孩子不多,玩得很单一。我观察了很多次,发现:不是孩子们不想玩,而是孩子们会玩的游戏太少了, 老师也没有给孩子教一些适合孩子玩的游戏。我想起前不久的期末考试,四年级的作文题目是写一次难忘的游戏,我在批阅中发现,几乎很多孩子就没有什么游戏可写。
再回想起我的童年,那时候条件差,那有什么体育用品,全靠自己“创造”。女孩子自己缝沙包,做鸡毛毽子,还自己捡拾石子。男孩子们自己滚铁环。不管怎样,那会儿的课间玩得开心,有趣。
所思:我们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如何让他们会玩,爱玩,玩得开心,这也需要学校和老师还给孩子们一个空间,把游戏引入到课间里。学校也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诸如毽子、跳绳、乒乓球类的体育用品,而不是放在器材室里。让孩子的童年多姿多彩。
一天的教育生活,带给我的不仅只是工作,更多的是对教育的一份责任,一份思考。仅有热爱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如何去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教育理念。我尽管只是一名支教老师,我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能给这里的孩子和老师带来一些微小的改变,哪怕是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