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哈德.施林克
因为早前看过电影,认为电影已经很精彩了,所以书买回来之后一直没翻过,昨天下午开始看,看完只觉得自己当时可能连电影都没看懂吧。喜欢德国作家严肃认真的文学表达形式。又想起前年阿冰推荐给我这本书的场景。。。
----------------------以下摘录-----------------------
细微之处,深藏大义。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下中国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一个超级的享乐主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怀疑主义的大国。
我是一个驳不开情面的人,这是我的一大弱点,也是我的善良之所在。
母亲会在炉子前边摆上一只小凳子,让我站在上面,给我洗脸或者穿衣。我难以忘怀这温暖带来的舒适感觉,我永远记得那悉心为我准备的享受,暖暖和和地洗脸和暖暖和和地穿衣。
要说起来,对于我的外表如何,我的穿着举止又如何,还有我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我认为自己应具有的价值等等,我一概都很不满意。但是,我有这么多能量,抱有这么多信念,相信我有朝一日会英俊潇洒和聪明有为,受人重视并叫人惊叹;我还藏有无穷希望,认为今后会同新的人、新的景况迎头相遇。
“伯格同学,苏菲的确是个希腊名字,不过,这也不是你在希腊文课上研究你的邻座的理由。快翻译!”
我很清楚,否认乃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背叛。
这一切我并没有故做什么明确的构思,只是在感觉上坚如磐石。
这种冷漠无情和极端敏感在我身上并存,我自己也感到迷惑不解。
记忆不过就是一卷笔录而已。我其实什么感觉也没有。
...都谈到了这种麻痹病。人只要具有这项本领,生命就可以缩减到就那么几件事儿,行为也会变得冷漠无情、肆无忌惮。
我看得出,她还带着那种看得见、听得出的困惑不解和孤立无援。
我对于羞耻之情也不陌生,深知这些正是许多不端行为的根子,例如,躲躲闪闪、防卫过度、遮遮掩掩、假面伪善和出口伤人等等......她老是想要掩饰点儿什么,所以不能永远襟怀坦白,也不能完全成为自己....她不是要显露那些她能够做的,她是要隐藏那些她不能做的。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一发起进攻就已经一撤到底,一取得胜利旧早已暗藏溃败....我异乎寻常地为一种割裂状态所感动....如果说背叛一名罪犯不会让我罪孽深重,爱上一名罪犯却使我罪责难逃。
他还指出一桩事实,人类作为主体而存在,人不甘心沦为客体。
那是一种睥睨万物、深受伤害、彻底绝望而无限疲惫的眼神,一种任何人、任何物都不再想看的眼神。
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没搞懂,离婚到底是什么.....我有一种感觉,我们没有给她的,与其讲是她的某种愿望,还不如说是她的天生权利。
这么一来,我就什么也不谈了。因为,人讲话当中的真实部分,不过就是人做过的事情而已。既然是事实,也就不必非得谈它不可。
我想着,如果一个人错过了最佳时机,如果一个人太长时间拒事情千里之外,如果她又太长时间被事情拒于千里之外,即便最终她开始亡羊补牢,并且乐在其中,那也可能为时太晚。
现在我也没有明白,我那么忙是因为时间又压力,还是本来工作就有压力,或者是一种追求功名的压力.....我陷入了一种奇怪的不安境地,如果我上床很晚,睡着之后很快就彻底醒了,我只好爬起身来,重新阅读和写作。
卡夫卡说“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斧子”
世界名著中的伟大爱情故事总是离不开惊异、幻想、占有、不忠、无尽的失败、不可遏制的对天长地久的渴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