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就看他的志向如何。父亲不在世了,就看他的实际行为是怎样的。如果能够三年不改父亲治国理家的方针政策,就可以算是孝子了。”
关于这句话,很多杠精都觉得孔子讲的太绝对了,孝道怎么能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呢?就不能多一年,或者少一年吗?什么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吗?
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平常百姓的家长里短中,确实会生出很多问题。
父亲在世,其子就没有日常的行为吗?为什么只观其志呢?父亲是个坏人,也要三年无改父之道吗?
这些都是问题,不能机械的理解,尤其像《论语》这样没有上下文的金句集,想要读明白就要考之于古、通之于今,又需求之于大义,协之于常情。
孔子的这句话,是说给当权者和贵族听的。封建社会,父亲在世的时候,是绝对的当家人,后辈没有什么话语权,所以只能考察其子的志向如何。
当父亲不在了,其子便成为新的主事人,一个人想要学会治理国家总要学习成长的,所以才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观点最有趣。
他认为,父在观其志的“志”,是意志的意思,包括了一个人的思想和态度。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父”理解为权威,比如说父母、老师、领导等。
你一定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在权威面前时,表现的很恭敬、总是点头称是,一旦权威走了,就满嘴发牢骚,从来不会真正按照领导要求的去做。
而孔子这句话,正是要让我们做一个言行一致,身心合一的人,这样做人也才不会累。
父亲节快乐。
愿君进步,祝夏安。
参考:
[1]南怀瑾,《论语别裁》
[2]钱穆,《论语新解》
[3]靳大成,得到APP课程《论语通读》
[4]樊登,樊登读书APP课程《樊登讲论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