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我们的过往,催促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小到婴幼儿,我们会充满爱意的对着孩子,柔声的说:“快点,宝贝”,大到成年人,甚至是老人,含有“催促”这层含义的词语,语句,一天不知道从我们嘴里说出多少遍,多少次。
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对于学龄期的孩子,尤其在学习方面,父母与孩子是怎样在催促与磨蹭间游走的!
大部分父母都有催促孩子的习惯,那为什么越催越慢呢?
一:指令不明确,孩子不知所措!
最早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催促的主旋律会在早上按时想起。最多的就是起床,洗漱,而这时的孩子时间观念淡薄,对于时间点,时间段,很多孩子也不清楚,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不厌其烦的说“快点,快点”,但“怎样才算是快点呢?”这成了孩子心中最大的疑问。而此时。孩子的不知所措,必然造成动作上的缓慢,因为在他的意识中,这或许就是妈妈口中的快点!
二:目标不清晰,孩子行动迟缓!
这主要针对于学龄前期的孩子们,大部分是1-3年级孩子在家庭作业时间内,被催促的次数比较多。父母苦口婆心的催促着孩子快点完成作业,学习。
但此时,孩子迷茫了,“作业看起来好多啊,怎么能算是快点呢,我已经很快了,都没有吃零食,没有上厕所……。其实,此时孩子是因为目标不明确,到底先完成哪一项,多久完成几页,几道题,不清楚,最后就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个都做了点,那个都没完成。时间也就这样嘀嗒嘀嗒过去了,唯一没有消失的是妈妈一遍遍的“快点”。
明确告诉孩子先完成那一项,在进行那一项。每一项最后规定一个时间段,完成后,稍作休息。对于额外的学习。更是要明确告诉孩子学什么,学多少,这样,孩子才知道要做什么,才会行动起来!
三:情绪受影响,孩子不能进入状态。
在成人的世界,我们总是告诫自己,劝解他人,先处理情绪,在解决问题。但对于孩子,我们却忘了,孩子也有情绪。
想想我们曾经的催促,有多少是心平气和地,又有多少是带有情绪的;有多少是就事论事的,又有多少是在发泄自己你焦虑与不安。
我们每一次带有情绪的催促,孩子都会花费巨大的精力去先处理自己被最亲的人带来的负面情绪,之后才能进入学习的状态。
每当我们带着怒气,对孩子嘶吼着快点后,孩子更多的是处于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中,而父母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只看到表面的孩子的“不作为”行为。
你看不到孩子,孩子怎么给你想要的回应?
在教养中,多一份耐心,少一份功利,多一份看见,少一份武断,看见孩子磨蹭背后的原因,其实,教养也是很简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