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西北名校共同体《课改问答》这本书中的第22问文化和课改又是什么关系?颇有感触,文中是这么回答的:“文化是土壤,课堂是果实。我们说,课改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也就是说,这场从课程改革(2001年)开始,发展到课堂革命(2017年),再提升到高效课堂(2019年)的课改,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育人模式,回到“三本”(人本、学本、生本)上,重塑新学校、新教育,而新学校、新教育需要新文化作为支撑。
从“人本”理念出发,教育者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也就是说,教育不应该被理解成“控制”,而应当是放手和点燃。可以这样说,学校文化一旦陷入“控制”中,那学生不可能有主体地位,学校也很难让学生有“生命的狂欢”感。
感悟:我们今天有很多地方的课改其实就是没有文化土壤的课改。今天有一些自认为懂课改的老师用“中庸思想”来指导教学改革,在这些老师看来,传统课堂保守,新课改激进,所以要中和这两种思想。在他们看来,课改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种点缀,但他们还没有深刻意识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因此,他们的课堂只有“老师的主题曲”,过渡不到学生的“生命的狂欢”。这种自认为聪明的方式有种像走中间道路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
我倡导新课改,但我从来不敢劝别人新课改。不是我自私,而是我深知缺少新课改文化的教师和学校如果要做新课改,那肯定不是悲剧,就是笑话。所以,在课改的世界里,我属于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期待有志同道合者一起交流探讨。虽然要进行教研,但我给领导的建议是暂时不适合新课改。不是我怕失败担责,也不是我怕事情太多,而是我如果感受不到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觉得他们理解不了新时期国家育人方式改变的时候,一切的改都将是东施效颦。
话又说回来,那没课改文化什么时候就能有了课改文化?我觉得只能从我做起,坚持课改,用行动和荣誉说话,慢慢唤醒,有可能唤醒需要二十年,但一旦唤醒,具备了课改文化,课改成功顶多需要三五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