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2.2《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层面的含义》中的第二个话题“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把握”,这里主要对比了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阅读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两条内容与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方面的内容,发现有新的拓展,“重大的缺漏已得到了填补”,主要表现在在第四学段中,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非文学作品的阅读做了适当的分别处理,增加了“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为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条款。
同时,一些含混的表达也更为清晰了,一是将“整体把握”放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语境中严谨表述,并提升到“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之一上。二是在阅读目标的具全条款中则回避了“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要提法。
书中说这些改变的功效是双向的。一方面,在一定程度实际地扩展了对不同类型文学文本阅读方式的容纳力。另一方面是也实际地将“整体感知(把握)”本业含有的或本来意图含有的合理成分,融入具体的条款中。
最后王荣生又提醒读者,我们既要看到拓展,也要看到承继。在阅读目标上倡导“整体感知”本来含有或本意图含有的合理成分,必须适当地把握,否则就很可能将具体的条款的措辞回避 错误地认作是目标的摈弃。可见王教授表达的严谨性。
我不理解的是这只是两次大纲中关于阅读的对比,但是并没有涉及民族文化,为什么小标题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把握”?
2.3《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教学层面的含义》第一个话题“整体感知(把握)”与诵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