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读书总会打开一道缝隙,这道缝隙就是阳光进入的地方。有时候,会思考,6年的读书,写作到底改变了什么。那么最终又会变成什么。
内心确实平静了许多,也能觉知到情绪的浮起和消失。老子说的:复归于婴儿;如婴儿之未孩的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只是回到纯真质朴的状态吗?那么如何回到纯真质朴?
读了萨古鲁的一段话,让我对这些疑问有了答案,他说:身体和心理的维度属于二元的范畴-----痛苦与快乐,爱与恨,雄性与雌性等等。如果你有其中的一个属性,另一个一定会跟随而至。但是当你进入到那个“你所是”的根本维度,你就超越所有的二元属性。那时你将发自本性地充满喜悦,成为自己的命运的主人。
这和老子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意思是相同的,重点在于“圣人处无为之事”,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这不就超越了二元思维。
反思自己修行之路,读书写作都是为了寻找宁静,平和,快乐;远离浮躁,暴躁,痛苦。但是它们是一体的,为了寻找这个,另一个也会跟随。当超越了它们,甚至连这些词汇都不存在,如你所是,爱和自由就会显现,喜悦就会伴随,你不需要去寻找。它就是你。
在那一瞬间,开悟了一点,明白了自己现在修行到几层,而且也明白自己会成为谁,内心的喜悦油然升起,兴奋的分享给朋友。
回想日常,已经不再用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看待问题。但没有像今天这么彻底。
我们看到风景,总会用这是美的,漂亮的来形容。但是有没有思考,这个美是因为别人描述,或者读过的一段文字而觉得美,那么你还是没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的感受,连美这个字都不存在了。如其所是。
正因为时刻处在二元思维中,所以痛苦一直都在,我们总在努力追求快乐,幸福。但现在焦虑,抑郁的人却越来越多。
那么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考,有觉知的去看,去听,去感受。什么是觉知,就是知道你在看,你在听,不管对一块石头,还是对一棵小草。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走路时想着工作;工作时想着过去和未来;当没有了专注,也就体会不到如其所是。
佛教里讲:什么时开悟?开悟之前挑水时想着劈柴,劈柴时想着挑水;开悟之后,挑水就是挑水,劈柴就是劈柴。
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会痛苦。在于道理没用于行,只是道理。实践了,才会变成智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开悟不会一蹴而就,这需要用心,用行动不断的练习。在探索自我的路上,就会悟道。甚至连文字,书籍都不需要。超越了通过五官收集信息积累起来的大脑,也就超越了二元思维。成为自己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