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当我们要处理间接经验,比如面对各种媒体信息,如何筛选素材呢?
比如像新闻消息报道,特写本来就经过了挑选。
有时自带深刻和矛盾的特点,怎么判断哪些更容易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呢?
这就是老师要讲的,找到故事素材的第二个方法,从间接经验出发,用独特内容筛选素材。
我们说个人经验必然有限,我们从事故事创作,必然要从新闻实践,社会热点和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渠道寻找素材。这看似有了无限丰富的资源,但其实都是共有的。同样的题材,你需要找到不一样的角度。从大量的相关信息中筛选出最独特的,适合于自己发挥的信息。
举个例子。20年前私人侦探社曾一度兴盛,主营项目是为婚外情取证,查找奸夫锁定小三。我认为这个题材肯定能写成好故事,所以我就上网搜集和私人侦探相关的各种新闻消息。
终于经过收集,对比和筛选,一则消息进入视野。
某私人侦探社将一项取证小三的业务转包给一个无业青年。
无业青年拍到男女幽会的照片,拿去领酬劳,却被告知照片上的女人正是男人的妻子,也就是本项业务的雇主。
我得到了有关私人侦探社的信息当中,这一条当然非常独特,已经有很好的故事基础和可供发挥的空间。
我稍加构思,就写出了中篇小说,还现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无业青年充当私家侦探,却拍下雇主的裸照,最后误打误撞,陷入敲诈雇主事件中的故事。
再比如说我少年时期爱看武侠小说,也是写过武侠。对此,有一份情愫。
一直想写跟当年武侠热潮有关,但又扎根于日常生活的故事。
所以我就搜集相关的素材,查阅了许多武侠作家的生平事迹。
有一天,我发现一名武侠小说家竟然是台湾军情局特务。
看到这里我就兴奋,一个特务写武侠,因为身份特殊,他的经历必然和其他的作家不一样。比如说写作给他怎样的改变,他自己也面对更多的可能性。于是我把关于他的相关资料放进了我的素材库,我相信这个素材写成故事只是时间问题。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寻找素材的能力需要训练。
学习找素材,学习把素材编成故事,一开始就是下力气干苦活,尽量多的占有素材。
然后每天打开看看素材生发成故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们不妨把素材比喻成种子尽可能多的占有故事的种子,将种子播撒在原地里。什么时候能够生根发芽,你就得慢慢等待,不可着急。有些时候时机成熟,一个故事会瞬间在脑袋里生成完成,
有些时候,一个素材很长时间未必能够孕育。
没有别的办法,继续等。有一必有二,当你完成了第一个故事的构思,手中的素材第一次发育成故事。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个会来的更快一点。都有几个素材发育成完整的故事,你会知道自己正在入门,正在变得熟练,以后寻找素材处理,素材会更有把握。一切技能都有熟能生巧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
当你把握素材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说寻找素材就会成为你一种自发的行为,一种日常的状态。
当你具有了专业眼光,你将一直处于等待发现的兴奋当中,你会第一时间判定一个素材的质量如何。碰到上好的素材,你会兴奋的像发现宝贝一样。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
2000年,我在一家商场当空调推销员。中午吃饭去负一楼的食堂,整栋楼各家店铺的年轻人都在那吃饭,一边吃一边聊天,打发时间。
那时候手机功能单一,人们都还喜欢聊天,我们相互讲经历,讲故事。
那一天,有一家理发店的学徒工,一个个子小小的女孩讲了一件事。
他说,小时候自己家在城郊单门独户,白天父母亲人都出去,有时候他独自在家,没有玩伴,也没有玩具。一个人去到外面玩耍,他家门外是一条马路,他自创了一个游戏。乡村的马路异常狭窄,他往马路中间一躺,司机只有停车将他抱到一旁的草丛,才能继续把车开走。
他就一次一次爬回马路中央,重复这个游戏。
他的讲述当然还算不上一个故事,当时别的人自然不以为意,但我突然一下子特别激动。
我觉得这个画面,这个场景太好了,我觉得对于一个小说该有的都有了,以我的判断,这是一个上好的素材。
我一定能够将它编撰成很好的故事,写一篇出色的小说。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情形还有些紧张,我像捡着一个宝贝,生怕别人知道,现在想想那种紧张的感觉依然清晰,如此美妙。说白了,现在很多人玩收藏玉器瓷器,而我们从事故事创作,素材就是我们收藏的宝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