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童心,一般会想到小孩子。亦如抹悠阿蛙。哦,不对,阿蛙不是小孩子,是大孩子。
不知道阿蛙心里有没有一颗童心。如果有,希望她永远保留,留给自己一份纯真。如果没有,我可以借给她一点。虽然我这个童心有点老,但是老的皮糙肉厚,不容易受到伤害。
每个人都会有童心,在孩童的世界里,正因为童心的纯洁无瑕,心里没有任何垃圾和污染,干净得如同一张白纸,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童心看世界,大部分都是有趣,新奇,什么都想探索。有时候连危险都不知道,但是人的本能力里,有着对危险的初步识别。视觉悬崖实验就能很好地加以证实。
视觉悬崖实验是沃克和吉布森于1961年进行的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在这个实验里,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这样,眼睛看上去像悬崖一样。实验的主旨是考察婴儿是否敢爬向具有悬崖特点的一侧。
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他的妈妈在另一边招呼他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
前一段时间,韩国某电视节目设计了一个类似于该实验场景的环节,在一个具有视觉悬崖环境中,让孩子和妈妈处在视觉悬崖的两边,看看孩子在妈妈不同反应的情况下是否会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组情况是妈妈没有任何表情地看向宝宝。宝宝在爬向妈妈的过程中发现了“危险”(视觉悬崖加以火球效果)。这时候,宝宝看着面无表情的妈妈,一直在悬崖口边停留,不敢向前,过了一会,宝宝原路返回了。另外一个小朋友也是同样的结果原路返回了。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再一次让两个宝宝通过悬崖实验。只不过这一次,在宝宝面对“危险”时,妈妈们都流露出了温暖的笑容,并亲切地叫着宝宝的名字招手让孩子们过去。
结果让人惊讶,宝宝们虽然也看到了悬崖高度,但是在看到妈妈们的笑容和行动后,毫不犹豫地就朝着妈妈们的方向爬去。
所以,到底是什么带给童心无惧危险的勇气呢。这些勇气会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慢慢消亡掉吗,一切皆有可能。
人最难得的是拥有一颗童心,那是一颗能温暖自己,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能力。
对视力所见,耳力所听的不去做任何的价值评判,只需要看见,只需要记住。至于好坏不去评说。
这就是常常说的议论和评论,叽叽喳喳没完没有。如果是客观评论还好,就怕评论太主观,什么都主观至上,高人一等。
童心是拥有探索的能力,只要感兴趣的,都可以勇敢地去尝试。就算面前有悬崖,就算心里感觉到危险的存在,但是对面的母亲的微笑,无形地鼓励着那颗童心坚决爬过去的勇气。不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爬在玻璃上的小孩子心里是否有余悸,但是这不足以让他们奔赴母亲怀抱的脚步停下。母亲就在对面鼓励,微笑着召唤,爬过去就能够得到母亲的表扬,或者能够进入到母亲怀抱。
每一个能爬过去的孩子应该对母亲都充满了信任,虽然那时候还不知道信任是什么。但是母亲的微笑,招手的动作,就像是给了孩子一个安全可靠的保障,让他们无惧悬崖,勇往直前。
当然也有不爬玻璃过去的孩子,就算母亲微笑,也一直拒绝。
恐惧感也是有生俱来,而克服恐惧的力量,一部分来源于心内,一部分来源于心外。无外乎是多少问题,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心确定。童心和老心都是这样。不确定的是童心可能更勇敢心,老心因为沧桑,反而会更畏惧。
无论如何,即便是世界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当一颗童心面向生活,还是会获得各种不一样的幸福感。
大多数童心没有精确记忆,这里的精确是清楚地记得各种画面细节。但即便自己想不起来的那种记忆,各种深的浅的体验还是会深深的刻在心里,要不说原始家庭的影响为何会那么根深蒂固。
所以一说起童心,自己决然体会不到那是什么样的一个心理状态。是不谙世事的纯洁,还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干净,或者是一颗充满童趣的心。
那就是一颗自然之心,没有任何杂质,感官接收到的每一处都充满快乐。
咦,喊我吃螃蟹了,吃完有时间再接着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