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今天,农历十一月初十,我那慈爱的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一个月前我还回了一趟老家,奶奶那时身体蛮好,自己还推着椅子走了一段,四年前摔脚后就一直坐轮椅了。当时恰逢上海进博会三天假期,我来了次说走就走的回家看看,就想着奶奶都90岁了还能见几面呢,没想到那就是最后一面。
01 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奶奶家在村西头我家在村东头,平时很少去奶奶家吃饭,亲戚来时才会一家人都过去忙活。每次到奶奶家或者路过时,奶奶看到了都会找好吃的给我们。记得初中时每次放学都要路过奶奶家,奶奶就拿着吃的在门口笑呵呵地等我们。平时做好吃的妈妈也会让我们去给爷爷奶奶送,记得有次妈妈让我去送一个柿子,那时还很稀罕,过年烧肉用的,走到半路掉地上摔了个稀巴烂,我傻眼了。
我们那里过年,年前会忙活着蒸馒头花糕、包包子、煮肉炸丸子,年三十会包很多饺子,记得每次我家的包完了,妈妈会让我去给奶奶帮忙。后来就年三十叫爷爷奶奶来我家吃饭,初一去二叔家,那时爷爷脚走路不灵活,我们就拉着地排车去拉爷爷。
奶奶是裹的小脚,她那一溜小跑的情景,慈祥的笑容刻在了我心里。奶奶喜欢说笑,村里男女老少都喜欢和她开玩笑。我的幽默细胞应该有一部分从奶奶遗传来的,我爸妈也都喜欢开玩笑,那时家里不算富裕,但总是充满欢笑。
奶奶也是接生婆,村里很多孩子是奶奶接生的,包括我们兄妹。有人扭着胳膊腿也喜欢找奶奶,有时她捏捏还真有效果。以前还帮小孩穿耳洞,我小时候也让奶奶帮忙穿,就是用缝衣针沾点香油,先用黄豆捻捻耳垂。奶奶说给别人穿还好的,自己家娃更下不了手,我有个耳朵穿了三次才成功,后来肿个大包。那时小女孩都穿耳洞,我的耳洞后来还长实了到现在也没再打通。
02 奶奶的节俭
奶奶的节俭是深入骨髓的。昨天还看到一篇文章,写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被西方称为i“中国的居里夫人”,晚年节俭的生活令人心酸。她们那代人,经历过刻度铭心的战乱饥荒,一丁点浪费都会让她们难以心安。我们感到不能接受她们却是心安理得。
奶奶育有七个儿女,我爸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叔叔四个姑姑。四姑两三岁时溺水了,那也是奶奶心底深处的伤痛。听爸说那天他去赶集,或许是心电感应,他突然心里特别慌便尽快回家了。到了村口,看到奶奶跟着一头牛边走边哭,牛背上是溺水的四姑。
三叔小时候送给了姨姥姥,奶奶的姐姐,比奶奶大12岁。姨姥姥改嫁到李家后没有儿女,一直和奶奶念叨送她一个孩子,奶奶后来便把三叔送给她了,奶奶肯定也是不舍,想着是自己的姐姐,家里孩子都吃不饱,姨姥姥家底比我们好,听爸说李家祖辈是有人在孔府做过事的。为此三叔一直不能释怀,喝醉酒时总会说这么多孩子能够养活还能差他一个。
7年前三叔突然脑溢血病逝,两年后有次二叔喝醉酒说漏了奶奶才知道,奶奶到三叔坟上哭过几次。她对三叔应该也有深深的歉意。妈常说看到我三叔的事,孩子再困难也不能送人。我妈小时候也差点被送人,一次送给姥姥的妹妹,一次送给村里的人家,因为哭不停就送回来了。
奶奶总是舍不得吃,全家吃好她才吃。我爸说有次奶奶嫌炒鸡蛋太咸他一个人吃光了,后来听村里人说奶奶说她故意说咸的,不然我爸舍不得吃。吃饭时大家都不敢离她太近,因为一不留神奶奶碗里的东西就跑自己碗里了。为此儿女们没少说奶奶,甚至批评她。奶奶下次还是一样,她不是不听,那是已经深入骨髓了习惯,儿女吃好她才心安。
大哥说过一句很温暖的话:奶奶就是忘不了疼人。
奶奶的节俭也到了我们晚辈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程度,比如给她买的衣服不舍得穿,垃圾堆里捡个破棉袄刷了穿。怕家里人不让刷还跑别人家洗。比如在大街上捡小孩扔的东西吃,有些还会装口袋里,见到小孩给他们吃。
第一次带茗茗回去时,奶奶还常从口袋里拿出个花生米瓜子什么的给茗茗吃,我开始不让他要,后来发现奶奶会不高兴,那也是奶奶跟茗茗联结的方式,我便先接过来再处理。可以给他吃的比如苹果红枣什么的,我就让茗茗自己接过来,奶奶看到茗茗吃就开心地像个孩子。
03 奶奶的葬礼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葬礼,很多礼节我都不清楚,老家的葬礼还是传统风俗,披麻戴孝。奶奶出殡那天风和日丽,恰逢周末,来的亲朋好友超预算几十人,都说是奶奶一辈子行善修来的,第二天就寒风凛冽了。有个亲戚说,看奶奶活着喜欢让别人吃,走了还是想多让别人吃。
很多人反对传统的风俗,说繁文缛节。我倒认为也有很多有价值的部分。路祭时,在唢呐声中,看到爸爸三步一叩头哭成泪人行大礼时,我觉得那是多么神圣而庄严的告别,哀伤也随之流淌。
奶奶的葬礼非常顺利,近千人去送奶奶,从中看到奶奶一生的慈爱,也感受到大家庭的团结和友爱。前些天和一个表妹聊天时,她还说小时候很喜欢去我们那,很温暖的大家庭。
今天一早,大哥从老家发来照片,熟悉的院落,亲切的家人和相亲们。默默祝福一切顺利!
愿奶奶在天堂一切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