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rable Difficulty)认知科学家比约克夫妇(Robert A.Bjork & Elizabeth Ligon Bjork)在近30年前提出了“必要难度”的理论。
什么是必要难度理论?
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觉,我们对于一个知识的掌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了解-熟悉-掌握”。我们往往会把“了解”误认为“掌握”。
举个例子,你之前在某个地方看到了一个概念叫做「波士顿矩阵」,尽管你可能并不理解它,但是你会有一个印象。
之后在一篇文章中,你再次看到了这个概念,你会下意识的想到“哦!这个概念,我知道的,这个部分内容我已经掌握了,快速过一遍就好”。
但是你真的掌握了吗?你只是了解。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没有知道但是做不到的人,知道但是做不到,其实还是不知道。
比约克认为,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通过实验发现“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信息,存储的越困难,提取的时候反而越简单。
《认知天性》这本书也有类似的观点,这本书里提到,最佳的学习(包含记忆)方法分为三个步骤:
1、编码 ——类似于记忆重构(记忆宫殿也是类似的道理)
2、巩固
1)好的巩固需要加上一些「良性的阻拦」,樊登老师看完一本书以后,可以默写出这本书的思维导图。但是这个能力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你想一下,如果你能默写出一本书的思维导图,你自然也可以在写作、沟通等场景快速的调用这个知识。
因为主动检索大脑里的知识是非常痛苦的,这个过程中神经元间通过树突和突触建立相互关联形成网络,每一次调用都会强化这条通路,进而巩固你的知识网络。
上学时候,我们都有过背单词的经历,最高效的背单词方法,就是背一遍以后然后直接去默写,这个过程中就是「良性的阻拦」起作用的过程。
一部分单词会通过回顾,直接得到强化,还有一部分未能很好的记忆,之后再去重点背诵。
我们之前学过的费曼笔记法:学的最好方式就是教,其实就是主动帮助自己去巩固知识。
2)好的巩固还需要一定的间隔,大脑重构神经节点需要几个小时~几天不等。(所以快速的学完一门课并不利于长期记忆。)
3)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有意识地搭建起知识体系,和已有地知识进行连接。
3、检索
每天花一些时间,静下来找一张纸把这一天学到地东西进行复述,如果想不起地地方,就标记一下第二天查阅或者直接回顾。
此外记录还可以帮助我们情况大脑,缓解压力。
当大量的信息悬而未决时,它们就会充斥你的大脑,让你无法专注。
未解决的事情,意味着不确定,但是我们的大脑并不喜欢「不确定」,所以你渴望立刻处理完这些信息,或是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但是你的精力和状态又不容许你做到。
于是你持续限入这种「求而不得」的状态,表现在外部就形成了压力和焦虑。
大脑本身的注意力、短期记忆力,和意志力这三种资源是有限的,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首先我们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其次,我们的短期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把事情了结,把已完成的事情从我们的思维中清理出去,才能维持大脑的高效运转。就像电脑的缓存,如果长时间不清理,会影响整个电脑的运行速度。最后,我们在克服困难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意志力,所以如果困难太大,我们会没有动力去继续走下去。——来源《卡片笔记写作法》
而且这种持续不断的「思虑过载」,会导致腺苷的堆积,进而导致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减少。表现在外部就变成了生活没有动力,持续的疲惫劳累,情绪暴躁易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