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像现在这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有效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着你的社会交往。沟通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了。
但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别的不说,就说我现在的行业,在我的同仁中,有相当一些人不具备有效沟通的能力。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下的课堂场景:
在讲完/学完某一知识点后,老师往往会习惯性的问一句: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
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孩子,当老师这么问时,你会怎么回答?我想正常情况下应该会说:我懂了!
但孩子真正懂了吗?我看不见得。要知道,当孩子说自己“懂了”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她)们就真的明白了。有些孩子只是认为自己懂了,所以他们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很多情况下他们的理解,跟老师的意图大相径庭。也就是说,这部分孩子其实根本就没懂。有一些孩子只懂了其中的一部分,却认为自己全懂了;还有一些孩子,即使根本没懂,但在那样的课堂大环境下,也羞于承认自己的“不懂”,而是选择课后自己去琢磨……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同仁发出这样的感慨:我这么尽力、这么认真的教,课堂里问他们的时候说是“全懂了”,可为啥作业还错那么多?
其实,这个问题就出现在教、学双方的“沟通失效”上。在课堂里,老师必须把自己的意图很清晰的传递给学生,并确认学生已经收到并理解了自己的意图,这才算是正确有效的沟通。通俗的说,只有做到这样,孩子才算“听懂了自己的话”,才会明白接下去他们该怎么做。因为,有效沟通是一种双向的行为。其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沟通过程中双方自始至终都有信息反馈。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课堂,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沟通。即只有老师发出的沟通信息,而并没有注重获取孩子反馈的信息。所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失败的沟通。也正因为如此,出现“课堂上头头是道,课后的作业一塌糊涂”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了。
不经意间发现,我们现在的一些公开课什么的,授课的老师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双向沟通”的重要性,特别是低段的公开课中,老师会时不时的在课堂里营造出“正态沟通”的气氛。比如说,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出很正面的评价。“你真棒”、“你太厉害了!”类似的表扬语句,给出的意思很明确,孩子们也容易对此作出反馈,比如表现出一些“开心”、“喜悦”的神情等等。这是“有效沟通”的最初级形式。
这样的双向沟通,相比于“传授知识”过程中的单一沟通,应该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仔细琢磨,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比方说,“你真棒!”——“棒”在哪儿?“你可太厉害了!”——什么地方厉害了?哪个环节厉害了?——这些问题都没说明,也没有在“棒”、“厉害”的时候给指出来。所以这样的评价、沟通,从本质意义上看,还是显得相对空洞。
再来看看我们的《小学生守则》,第一条便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Z国GCD。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意境非常好,但内容很空洞。你能告诉我,“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他/她知道怎么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怎么知道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他/她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他/她对你给出的信息会有“正向的反馈”吗?所以,我们的《小学生守则》也好,《中学生守则》也罢,只能挂在墙上!
让我们来看看旁边那个“小日子”。“小日子”这个国家,很委-琐也很下L。但客观地说,他们对待“教育”的问题,倒还真有好些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同样以《小学生守则》为例,它们的《小学生守则》中就有这么一条:背心、裤衩盖住的地方,不可以被别人碰。单纯从这一条的内容来看,它传递给孩子们的信息“足够清晰明了”。按照这个要求,孩子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所以说,当好一个老师其实并不容易。其最基本的条件是,“你给学生的信息,不仅要正确传递,而且需要被学生接受。”通俗地说,就是看你“会不会说话”。只给信息而不注重“接受孩子反馈信息”的老师,不可能会是一个好老师!因为,“孩子没有真正听懂你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