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早餐都吃元宵,忍啊忍,终于忍不住想记一笔。
如今生活好,各种馅料几乎都能找到。外面这层糯米皮,也真不愧水磨功夫,又细又软又糯,与儿时吃的手工制作版比较,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人心有时就那么怪异,多年吃不到了,明知未必是好东西,却总是动念想个不停。譬如我,便时时想起外婆做的那一口元宵。
其实南方的元宵大同小异,因家家户户都自产糯米,所以最是不缺材料。把糯米提前浸泡两三日,直到拾起一粒,双指一搓,坚实的米心儿都能搓成粉,基本就成了,接着用圆圆的磨盘一点点磨成糯米面。
传统元宵一般带着馅儿,豆沙、磨细的黑芝麻酱、花生酱等,再不济,包一小勺白糖,经沸水一烫一化,也是甜津津的非常可口。
早先,人们把这种食品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表达了“团团圆圆”的美好祝福和念想。
幼时,馅料远没有现今丰富,除了实心馅,我最眼馋的是少量豆沙馅和芝麻馅。做馅的豆沙,是外婆一颗颗挑出来的圆实红豆,清洗三遍后蒸熟,再倒入大石臼里,一锤一锤打出来。
最后一道工序至今记忆深刻,恰如一道分水岭,刻着我在南北方各自生活的不同印记。南方是用湿糯米粉压出的皮包住馅料再用手掌慢慢搓圆,而北方这边是将馅料放置糯米粉中一遍遍滚瓷实,做出来的也多一点嚼劲。
回想起来,虽然当时的汤圆远不如现在的元宵细滑,但一颗一颗,都饱含着外婆沉沉的爱。
睹物思人,应该是,我在想念外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