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死你、踩死你!让你把我宝宝给摔疼了!踩死你、踩死你!”一个家长模样的人对着一块地面边跺脚边骂,然后转身安抚刚刚从地上拉起来的孩子:“好了,不哭了,我打它了。都怪它,那么硬,等会我去拿一把锄头来,挖了它。”孩子听了这话,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用自己的小脚板使劲地对着那块地踩几下,一边踩一边说:“踩死你、踩死你……”
这样的场景我们大多数人都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觉得只要能哄着孩子不哭就行,等他长大了自己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会真的怪到一块地上去。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对着一棵树、一辆车狠踹一脚,或者对着栏杆泄愤。
网上曾经有一个视频,一个女孩进小区的时候低着头玩手机,头撞在了门口的一个栏杆上。女孩怒从心起,对着栏杆一顿拳打脚踢,完了还觉得不解气,又扑上去用手使劲把栏杆掰坏,这才悻悻地离开。
女孩应该责怪谁?谁该为这件事负责?
女孩当然知道栏杆没有错,但她也不愿承认是自己的错。自动化的思维主导了她的行为:摔了跟头怪地面不平整、淋了雨怪天公不作美、撞了墙怪墙体太结实。
不同的年纪,相似的行为,小时候只是不知对错,长大了却是不负责任。
摔跟头其实是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好机会。
在低龄的孩子心里,万物皆有灵,都是有生命的,他们认为大房子是小房子的妈妈、大车是小车的妈妈、大树是小树的妈妈、大石头是小石头的妈妈。这就意味着万物也都有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感受,当他撞到桌椅板凳的时候,不仅他会疼,桌椅板凳也会疼;他摔到地上的时候,地也很伤心。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既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又勇于承担责任的话,在孩子摔倒的时候不妨尝试这么做:
第一步,先查看孩子有没有受伤,安抚孩子,关注、理解孩子的感受:宝宝很疼是吧?让妈妈看看,妈妈好心疼哦!
第二步,把孩子对自己的关注转移到被撞击的地面上:土地宝宝一定也很疼吧?它的妈妈一定也很心疼它哦!它有没有受伤啊?我们给它检查一下好不好?
第三步,跟孩子划分责任:是你撞到土地宝宝还是土地宝宝撞到你的啊?哦,是你撞的它啊。那我们跟它说对不起好不好?以后走路的时候是不是要慢一点、看清点啊?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仅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更快地停止哭泣(家长的当下目的),也能让他知道以后该怎样做(行为)才能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同时教会孩子爱与责任(心智),这是真正地帮助孩子“站起来”!
网友评论